次韵良器真意亭探韵

我爱陶渊明,脱颖深天机。 丛菊遶荒径,五柳摇幽扉。 生逢卯金兴,典午势已非。 著书但甲子,岁晚频歔欷。 仕宦聊复尔,樽酒真焉依。 南亩犹种秫,西山同采薇。 浩歌归去来,熹微恨晨晖。 迷途往莫谏,今是庶可几。 蓄琴但取意,不施弦与徽。 观其四八目,贤喆在所希。 出处固有意,夫岂轻行违。 谁云惮束带,辞荣俄拂衣。 念彼同产人,抚视因遄归。 平生共志趣,但有一翟妃。 少陵罪责子,颇谓达道非。 右丞鄙乞食,更以人我讥。 乃知第一流,尚此知音稀。 妙诗发天奥,流转同衡玑。 自谓处人境,喧无车马𬴂。 心与尘事远,地偏堪遁肥。 东篱秋色晚,悠然望翠微。 真意不可辨,佳气随鸟飞。 诗辞向千载,凛凛犹光辉。 我生但睎骥,望之有等威。 行怀斜川游,坐想栗里矶。 九原不可作,筑亭傍崔嵬。 独取诗句名,櫩宇殊飞翚。 岩谷有杳霭,花卉无纷菲。 修篁寒逼人,坐如霜雪飞。 诸公赏清致,野服驰鞯鞿。 经丘复寻壑,不惮历崄崎。 壶觞更命釂,藻翰各一挥。 高谈破滞论,妙处端解围。 食冷或屡暖,哦诗宁忍饥。 褒假猥见及,责善非所祈。 愿以靖节语,佩之如弦韦。

译文:

我打心底里敬爱陶渊明,他能洞察那深奥的天机,超凡脱俗。 他家的荒径旁围绕着一丛丛菊花,幽静的柴门前五棵柳树随风摇曳。他生活在汉朝兴起之后,晋朝的大势已今非昔比。他著书只记甲子,晚年常常悲叹世事。 做官对他而言不过是姑且为之,唯有那美酒才是他真正的依靠。他在南边的田亩里种上高粱用来酿酒,也有像伯夷、叔齐在西山采薇那样的归隐之志。 他高声唱着《归去来兮辞》,遗憾清晨的日光熹微。过去走入迷途无法挽回,如今明白正确的选择或许还来得及。 他收藏着琴,只追求其中的意趣,并不装上琴弦和琴徽。看他所写的《四八目》,那是对贤人的向往与希求。 他的出仕和归隐自有其深意,怎会轻易违背自己的心意。谁说他是害怕束上官带,他是很快就辞去荣华拂袖而归。 想着他那同胞兄弟,便迅速回家去照顾。他一生志同道合的人,大概只有他的妻子翟氏。 杜甫责备儿子不理解自己,还说这是不懂达道;王维鄙视陶渊明曾去乞食,更以人我之见来讥讽。 由此可知,像陶渊明这样的一流人物,知音实在稀少。他的绝妙诗篇揭示了天地的奥秘,如衡玑星运转般自然流畅。 他自己说虽然身处人来人往的尘世,却没有车马喧嚣的纷扰。他的心远离尘世琐事,偏僻之地正适合隐居。 东篱下的秋菊在暮秋绽放,他悠然地眺望远处的青山。那真正的意趣难以分辨,美好的气息随鸟儿一同飞翔。 他的诗篇流传千年,至今依旧闪耀着凛然的光辉。我这一生只希望能追慕他,虽然只能远远仰望他的威仪。 我行走时怀想着他在斜川的游历,坐着时就想象着栗里矶的模样。可惜他已长眠地下无法复生,我便在高山旁修筑了一座亭子。 只选取他诗句中的意境来命名此亭,亭檐就像飞鸟展翅般灵动。 亭外的岩谷幽深昏暗,花卉也不繁杂艳丽。修长的竹子透着寒意,坐在亭中仿佛有霜雪飞舞。 诸位友人欣赏这清幽的景致,穿着山野服饰,放松着马缰绳。 他们越过山丘又探寻沟壑,丝毫不畏惧道路的险峻崎岖。大家轮番举杯痛饮,各自挥笔写诗。 高谈阔论打破了陈旧的观念,精妙之处就像解开了难题。食物凉了就多次加热,吟诵诗歌时哪还顾得上饥饿。 承蒙诸位过分的夸奖,但我并不期望大家只一味褒奖,而不指出我的不足。 我愿把陶渊明的话语当作弦韦一样佩戴在身,时刻警醒自己。
关于作者
宋代葛胜仲

葛胜仲 (1072~1144) 宋代词人,字鲁卿,丹阳(今属江苏)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与叶梦得友密,词风亦相近。有《丹阳词》。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