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雄未辨谁朱紫,祇有群狙聊作使。 卧龙偃蹇正躬耕,一饱但知藜藿美。 平生习气故难尽,品藻芜菁传锦里。 投醪饮河真有味,置薤留根何足比。 要知茹草可终身,肯作染羮摇食指。 公今啸诺坐堂上,方丈盈前宁少此。 戏持微草调诸伧,笔势滔滔下南纪。 云亭漫吏食不足,几欲送穷烦鬰垒。 拔毛蒸瓠当家鹜,潄石枕流徒厉齿。 因公始识武侯鲭,盖地何当似芣苢。
蔡州叶翰林寄示近诗次韵八首 诸葛莱
译文:
在魏、蜀、吴这三股势力还未分出谁能称王称霸的时候,各方诸侯也不过就像那一群被耍弄的猴子,只能被人随意驱使罢了。
诸葛亮当时隐居在隆中,怡然自得地亲自耕种田地,他只求一顿饱饭,觉得吃着藜藿野菜也是美味无比。
诸葛亮一生的习惯和志趣很难完全改变,他在锦里品评着各种事物,就像精心地记录着芜菁等蔬菜的特点。
他有着如同让士兵共享美酒、如河水般浩荡的情怀,那是真正有滋有味的。相比之下,像那种把薤菜连根留下(比喻小恩小惠)的做法又哪里值得一提呢。
要知道,吃着野菜也是可以安度一生的,他又怎会为了那美味的羹汤而馋得摇动食指、心生贪念呢。
如今您在厅堂之上发号施令,面前摆满了丰盛的食物,难道还会缺少这些野菜吗?
您却开玩笑似的拿着这些野菜来调侃众人,那如滔滔江水般的文笔顺着南方的河川流淌,写出了绝妙的诗篇。
我这个闲散的小吏连饭都吃不饱,好几次都想把穷神送走,还得麻烦神荼、郁垒这两位门神呢。
我只能拔些毛、蒸个瓠瓜当作家里的美食,就算有着像“漱石枕流”那样高雅的追求,也不过是徒然磨砺牙齿罢了。
因为您,我才知道了像诸葛亮所喜爱的鲭这种美食(这里鲭可能有象征意义),可这大地之上,哪里又能像长满芣苢那样长满这些美味呢。
需要说明的是,这首诗用典较多,理解和翻译都有一定难度,以上翻译仅供参考,可能和原诗的准确含义存在一定偏差。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