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提举游龙井谒清献辨才二像

我观二大士,超悟非适今。 过去与未来,一一现此心。 缅怀清献公,兹地旧所临。 余爱存甘棠,过者犹敛襟。 平生辨才老,般若缘契深。 图像俨如昔,遗迹了可寻。 坐使茨棘场,化为薝卜林。 法嗣传衣灯,膏肓存砭箴。 圆颅拥败褐,华髪欹半簪。 相对了无言,清标映孤岑。 丹青久剥落,感叹成微吟。 了知身外身,不坐乔木阴。 真形换缃素,妙句劖青琳。 与子成三贤,清风迥萧森。 凛然龙象姿,不受鼯鼠侵。 从兹香火社,永为人天钦。

译文:

我瞻仰这两位大德高僧,他们的超凡领悟并非只在当下才有。过去的种种和未来的景象,都一一呈现在他们的心中。 遥想那清献公赵抃,此地曾是他任职治理过的地方。他留下的仁爱如同甘棠树般被人怀念,路过此地的人见到相关遗迹都会恭敬地整理衣襟。 还有那辨才长老,他与佛法智慧的缘分极为深厚。如今他们的画像还像过去一样栩栩如生,相关的遗迹也清晰可寻。 他们能让原本荆棘丛生的地方,变成满是芬芳薝卜花的树林。他们传承佛法,如同传递衣钵与灯火,能像用砭石和箴针刺入膏肓一般,医治人们心灵的疾病。 他们中有的光头披着破旧的僧衣,有的白发斜插着半根发簪。我们相对无言,但他们高洁的风范就像孤高的山峰一样令人敬仰。 画像的色彩早已剥落,我不禁为此感叹,轻声吟哦。 我已然明白身外还有更高的境界,不会只留恋于乔木的阴凉之下。他们的真容被绘在浅黄色的绢帛上,精妙的诗句被刻在青色的美石之上。 我和刘提举还有这两位贤士,可并称三贤,我们的清风正气是如此的深远而让人敬畏。 他们有着如天龙和大象般威严的姿态,不会受到如鼯鼠般小人的侵扰。 从此我们结下香火之缘,这个团体将永远受到世人与诸天的钦佩。
关于作者
宋代李光

李光(1078年12月16日[1] —1159年4月22日),字泰发,一作字泰定,号转物老人。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词人,南宋四名臣之一,唐汝阳王李琎之后。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调知开化县,移知常熟县。累官至参知政事,因与秦桧不合,出知绍兴府,改提举洞霄宫。绍兴十一年(1141年),贬藤州安置,后更贬至昌化军。秦桧死,内迁郴州。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复左朝奉大夫。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致仕,行至江州卒,年八十二。宋孝宗即位后,赠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有前后集三十卷,已佚。又有《椒亭小集》、《庄简集》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