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日自公馆迁居双泉风物幽胜作双泉诗二十韵

山腰秘灵源,初出才一线。 方池湛空碧,奔驰忽萦转。 皎皎涵青苹,累累涌珠串。 夜深耿落月,澄澈静如练。 呀然旧穴深,神物或时现。 邦人傥知敬,早岁起雷电。 琼山濒巨海,卤水充煎炼。 凛然居其间,正味独不变。 我来卜幽居,萧洒得奇观。 挹彼注两泉,渑淄忘分辨。 陶公岂虚言,掬饮逃祸难。 激齿冰雪寒,晨起频嗽咽。 入腹清而冽,丹田赖浇灌。 甘寒胜钟乳,精洁可羞荐。 静无蛙蜩喧,不受泥滓淀。 惠泉入权门,疲人走邮传。 贪泉亦强名,闻者自鄙贱。 瓶罂日夜汲,闾里悉周徧。 数椽如可老,一壑吾欲擅。 时时俯清泠,照见本来面。

译文:

这首诗整体围绕双泉展开,描写其景色、特点等,以下是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内容: 在那山腰之处,隐秘着一处灵泉之源,泉水刚开始流出时,仅仅像一条细线。 前方有一方清澈湛蓝的水池,泉水流到这里后,忽然曲折萦回地奔腾起来。 泉水清澈透明,映衬着嫩绿的浮萍,还不断地涌起一串串像珍珠般的水泡。 到了深夜,一弯残月洒下清冷的光辉,泉水澄澈平静,宛如一条洁白的丝带。 那旧有的泉穴幽深开阔,说不定什么时候还有神奇的事物出现。 当地的百姓倘若懂得对这泉水心怀敬畏,说不定它早年就能兴云作雨、引发雷电。 琼山濒临着浩瀚的大海,周围多是用来煎煮提炼盐卤的咸水。 而这双泉凛然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却独独保持着纯正的味道,始终不变。 我来到这里选择一处幽静的居所,得以潇洒地欣赏到这奇妙的景观。 将两泉之水相互挹注,就像渑水和淄水混合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 陶渊明说的话并非虚言啊,饮用这泉水或许能让人逃脱灾祸和苦难。 用泉水漱口,牙齿能感受到如冰雪般的寒冷,每天清晨我都频繁地用它漱口吞咽。 泉水进入腹中,清凉又甘冽,全靠它来滋润我的丹田。 它的甘甜寒凉胜过了钟乳石的功效,水质纯净清洁,可以用来祭祀祖先神灵。 这里安静得没有青蛙和蝉鸣的喧闹,也不会有泥沙渣滓沉淀其中。 惠山泉常常被权贵们享用,疲惫的百姓为了传送它而奔波不停。 贪泉也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听闻它的人都会觉得那是令人鄙夷的东西。 人们日夜用瓶罐来汲取这双泉之水,周围的邻里都能普遍受益。 如果能在这几间简陋的房屋里安度晚年,我真想独占这一壑清泉。 我时常俯身凝视这清澈的泉水,仿佛能从中照见自己的本来面目。
关于作者
宋代李光

李光(1078年12月16日[1] —1159年4月22日),字泰发,一作字泰定,号转物老人。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词人,南宋四名臣之一,唐汝阳王李琎之后。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调知开化县,移知常熟县。累官至参知政事,因与秦桧不合,出知绍兴府,改提举洞霄宫。绍兴十一年(1141年),贬藤州安置,后更贬至昌化军。秦桧死,内迁郴州。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复左朝奉大夫。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致仕,行至江州卒,年八十二。宋孝宗即位后,赠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有前后集三十卷,已佚。又有《椒亭小集》、《庄简集》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