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晞扬贫甚爨烟不属而读书不辍作诗遗之以激其志因叙其贫之所以然冀当涂有闻之者

荷锄初读书,中原已鼎沸。 辍耕仰太息,衣食尚卒歳。 喧呼传点丁,田庐忽湮替。 产尽犹索租,从何出租税。 乃知天宝后,信如石壕吏。 君门九重深,旗戟森兵卫。 朱轓背相望,莫肯察凋弊。 赖子天资高,追琢自成器。 时能从诸生,扣门来问字。 长篇烂溢目,春葩吐奇丽。 饥虽不堪煮,要自饱风味。 乃翁昔好事,宾客常满位。 小儿听客语,炊甑忘著箅。 岂虑饭成糜,迩来糜亦废。 时能馈升斗,与子黔突喙。

译文:

### 翻译 刘晞扬刚开始扛着锄头一边劳作一边读书的时候,中原大地已经陷入了战乱,局势动荡不安,像鼎里的开水一样沸腾。 他停下耕种的活儿,仰头长叹,只为了能有足够的衣食来勉强维持一年的生活。 突然传来喧闹的征兵声,官府四处传讯要征壮丁,他的田地和房屋转眼间就被毁坏、侵占。 家产都没了,官府还在索要租税,可他从哪里去凑这租税呢? 由此才明白,天宝年间安史之乱以后的社会状况,真的就像杜甫笔下《石壕吏》所描写的那样残酷。 皇帝居住的宫殿有重重宫门,戒备森严,门前旗帜林立,士兵们手持兵器,排列整齐。 那些坐着朱漆车的官员来来往往,却没有一个人肯去体察民间的疾苦和衰败。 好在你天赋极高,就像未经雕琢的玉石,经过磨砺自然能成为有用之器。 你时常跟着其他学子,上门来向人请教学问。 你写的长篇诗作光彩夺目,就像春天盛开的花朵,绽放出奇异的艳丽。 这些诗虽然不能拿来充饥,但从中能让人感受到独特的韵味。 你的父亲从前喜欢结交朋友,家里常常宾客满座。 小时候你听客人谈话入了迷,连做饭的甑里都忘了放箅子。 那时候哪会想到饭会煮成稀粥,而如今连稀粥都吃不上了。 要是能偶尔送你一点粮食,让你家的烟囱能冒出炊烟就好了。 ### 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王庭珪为刘晞扬所作。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刘晞扬所处的社会环境,因战乱和官府的苛政,百姓生活困苦,家产被夺却仍要交租税。后半部分则赞扬了刘晞扬的天资和好学精神,写他虽贫困却能写出精彩的诗作。最后回忆其父亲好客的过往,对比如今刘晞扬连稀粥都难以保证的现状,表达了对他的同情,并希望能给予一些帮助。
关于作者
宋代王庭珪

王庭珪(一○八○~一一七二),字民瞻,自号卢溪真逸(《诚斋集》卷八○《卢溪先生文集序》),吉州安福(今属江西)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调衡州茶陵县丞。宣和末年退居乡里。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胡铨上疏斥秦桧,贬岭南,庭珪独以诗送,后以此于十九除名编管辰州。二十五年,秦桧死,许自便。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召对,改左承奉郎,除国子监主簿。以年老力辞,主管台州崇道观。乾道六年(一一七○),再召见。七年,至阙,除直敷文阁,领祠如故。八年,卒,年九十三。传世有《卢溪集》,此外著述颇多,均已佚。事见《省斋文稿》卷二九《王公行状》、本集卷首《王公墓志铭》。《宋史翼》卷七○有传。 王庭珪诗,以明嘉靖五年梁英刊《卢溪先生文集》五十卷(其中卷一至卷二五为诗,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清李兆洛藏抄本《泸溪文集》二十卷(简称李本、卷一至卷一○为诗,藏上海图书馆)、清同治七年王廉端刊《泸溪集》十六卷(简称王本,卷一至卷八卷诗,藏上海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间采近人傅增湘校语(简称傅校)。集中杂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依次编为第二十六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