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施倅重阳日谢予送酒

东坡异时谈醉乡,怒骂嬉笑成文章。 其中广莫几万里,脱略礼法侔鸿荒。 初无爱憎与喜怒,岂有寒暑与炎凉。 后世乃与醉乡隔,糟粕始变鹅儿黄。 三杯危坐亦拱手,俨如冠剑侍君王。 渊明不饮时节改,霜风九月篱菊芳。 举头忽见南山翠,便觉逸气登羲皇。 挥毫落纸得佳句,流涎露顶庸何伤。 瓮下被䌸乌足取,定无奚童携锦囊。 安用船头置百斛,又令口不离杯觞。 醉翁饮少輙已醉,胸中了了初不忘。 八仙脱醉尤可笑,骑马落井何其强。

译文:

当年苏东坡曾谈论过醉乡,他在醉中无论是怒骂还是嬉笑,都能化作绝妙的文章。 那醉乡广阔无垠,方圆足有几万里,在其中可以摆脱世俗礼法的束缚,仿佛回到了混沌未开的洪荒时代。 在醉乡之中,没有爱憎与喜怒的分别,也不存在寒暑和炎凉的差异。 然而后世之人却与醉乡隔绝了,酒也从原本纯粹的模样变成了如鹅儿黄般华而不实的东西。 如今的人喝上三杯酒就正襟危坐、拱手作揖,一本正经的样子,就好像头戴冠冕、身佩宝剑侍奉君王一样拘谨。 陶渊明即便不喝酒,时节变迁,到了九月霜风初起的时候,篱笆边的菊花依旧芬芳。 他抬头忽然看到南山的翠绿,顿时便觉得一股超凡脱俗的逸气涌上心头,仿佛置身于上古羲皇的时代。 他挥笔在纸上写下绝妙的诗句,即便流着口水、露出头顶又有何妨呢。 那些像刘伶一样被绑在酒瓮下的行为实在不值得推崇,他身边肯定也没有像李贺的奚童那样背着锦囊随时记录灵感的人。 哪里用得着在船头放置上百斛的美酒,还让自己口不离酒杯呢。 醉翁欧阳修酒量虽小,喝一点就醉了,但他心中却十分明白,从来不会遗忘事情。 所谓的“八仙”醉酒后的样子尤其可笑,像王绩骑马掉进井里还逞强说自己没醉,这是多么荒诞啊。
关于作者
宋代王庭珪

王庭珪(一○八○~一一七二),字民瞻,自号卢溪真逸(《诚斋集》卷八○《卢溪先生文集序》),吉州安福(今属江西)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调衡州茶陵县丞。宣和末年退居乡里。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胡铨上疏斥秦桧,贬岭南,庭珪独以诗送,后以此于十九除名编管辰州。二十五年,秦桧死,许自便。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召对,改左承奉郎,除国子监主簿。以年老力辞,主管台州崇道观。乾道六年(一一七○),再召见。七年,至阙,除直敷文阁,领祠如故。八年,卒,年九十三。传世有《卢溪集》,此外著述颇多,均已佚。事见《省斋文稿》卷二九《王公行状》、本集卷首《王公墓志铭》。《宋史翼》卷七○有传。 王庭珪诗,以明嘉靖五年梁英刊《卢溪先生文集》五十卷(其中卷一至卷二五为诗,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清李兆洛藏抄本《泸溪文集》二十卷(简称李本、卷一至卷一○为诗,藏上海图书馆)、清同治七年王廉端刊《泸溪集》十六卷(简称王本,卷一至卷八卷诗,藏上海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间采近人傅增湘校语(简称傅校)。集中杂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依次编为第二十六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