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公制粮尽扣门索米戏书绝句送之

闻道瓶中无积粟,不忧甑里有尘埃。 饥时且就我索食,更恐胡奴送米来。

译文:

我听说你那米瓶里已经没有存粮了,但你也不发愁那煮饭的甑上落满灰尘(没米可煮)。 你要是饿了就到我这儿来讨点吃的,就怕到时候还有像陶侃母亲那样贤德之人的家仆给你送米来呢。 注:“胡奴送米”有个典故,东晋陶侃年轻时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小官,曾把一坛腌鱼送给母亲湛氏。湛氏退还腌鱼并写信责备陶侃,认为这是用公物来孝敬自己。后来同郡人范逵到陶侃家投宿,当时冰雪满地已多日,陶侃家中一无所有,而范逵车马仆从很多。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出去留客,我自有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自己的长发做成两个假发,卖了换得几斛米。又把每根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碎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也都不欠缺。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谢。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你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如果不回去,我就永不再向前走了。”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这里用这个典故是一种调侃的说法。
关于作者
宋代王庭珪

王庭珪(一○八○~一一七二),字民瞻,自号卢溪真逸(《诚斋集》卷八○《卢溪先生文集序》),吉州安福(今属江西)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调衡州茶陵县丞。宣和末年退居乡里。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胡铨上疏斥秦桧,贬岭南,庭珪独以诗送,后以此于十九除名编管辰州。二十五年,秦桧死,许自便。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召对,改左承奉郎,除国子监主簿。以年老力辞,主管台州崇道观。乾道六年(一一七○),再召见。七年,至阙,除直敷文阁,领祠如故。八年,卒,年九十三。传世有《卢溪集》,此外著述颇多,均已佚。事见《省斋文稿》卷二九《王公行状》、本集卷首《王公墓志铭》。《宋史翼》卷七○有传。 王庭珪诗,以明嘉靖五年梁英刊《卢溪先生文集》五十卷(其中卷一至卷二五为诗,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清李兆洛藏抄本《泸溪文集》二十卷(简称李本、卷一至卷一○为诗,藏上海图书馆)、清同治七年王廉端刊《泸溪集》十六卷(简称王本,卷一至卷八卷诗,藏上海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间采近人傅增湘校语(简称傅校)。集中杂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依次编为第二十六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