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十六首 其一一

尘融法界,念尽毗卢。 千眼顿开,纤尘不立。 游戏宝明空海,超越菩提觉场。 善财入楼阁之门,重重无尽。 居士供蒲塞之馔,种种庄严。 以上妙饮食供养为法门,以广大愿心总持为佛事。 一一摄入,一一交参。 一一圆融,一一周徧。 理事平等,真俗混融。 凡圣同源,因果不二。 直得文殊骑狮子,入普贤鼻孔里藏身。 普贤骑象王,入文殊眼睛里瞌睡。 释迦弥勒,掩耳偷铃。 势至观音,抱赃叫屈。

译文:

这是一首充满佛教哲理的偈语,下面是较为通俗的现代汉语翻译: 尘世的种种现象融入了整个法界之中,内心的杂念完全消失,达到了毗卢遮那佛所代表的圆满境界。就好像瞬间睁开了千只慧眼,心中连一丝细微的尘埃(烦恼、妄念)都不存在了。 能够自在地在如珍宝般光明、空阔的境界之海里嬉戏游玩,轻松地超越了菩提觉悟的场所。如同善财童子进入了楼阁之门,里面的奇妙景象层层叠叠、无穷无尽。又好似居士用丰盛的食物来供养在家修行的男子,每一样事物都显得庄严殊胜。 把用如此美妙的饮食进行供养当作修行的法门,将广大的愿心和对佛法的总持当作修行的佛事。每一个修行的环节都相互摄入、彼此交融,每一个方面都圆满融通、周遍无碍。 事理之间是平等无差别的,真实的法性和世俗的现象相互融合。凡夫和圣人有着相同的根源,因和果本质上是一体的。 如此境界下,就仿佛文殊菩萨骑着狮子,能躲进普贤菩萨的鼻孔里;普贤菩萨骑着象王,能在文殊菩萨的眼睛里打瞌睡。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的行为,就像是掩耳偷铃一样看似矛盾却又蕴含深意。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就如同抱着赃物却喊冤叫屈,有着难以言说的妙处。 需要说明的是,偈语中充满了佛教的概念和象征意义,这种翻译只是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读其大致含义,很难完全传达其深邃的佛教哲理。
关于作者
宋代释士珪

释士珪(一○八三~一一四六),号竹庵,俗姓史,成都(今属四川)人。十三岁求为僧,初依成都大慈寺宗雅,后南游谒诸尊宿,师龙门佛眼清远。徽宗政和末,出世和州天宁寺。高宗绍兴间奉诏开山雁荡能仁。十五年(一一四五),住温州龙翔寺。十六年卒,年六十四。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士珪诗,据《续古尊宿语要》、《嘉泰普灯录》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