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寝三十韵

风土南北殊,习尚非一躅。 出疆虽仗节,入国𫏐同俗。 淹留岁再残,朔雪满崖谷。 御冬貂裘弊,一炕且跧伏。 西山石为薪,黝色惊射目。 方炽绝可迩,将尽还自续。 飞飞涌玄云,焰焰积红玉。 稍疑雷出地,又似风薄木。 谁容鼠栖冰,信是龙衔烛。 阳曦助喘息,未害揺空腹。 惠气生袴襦,仍工展拳足。 岂惟脱肤鳞,兼复平体粟。 负暄那用诧,执热定思沃。 收功在岁寒,较德比时燠。 虽余炙手熖,宁有烂额酷。 矧当凝泫辰,炎帝独回毂。 玄冥真退听,祝融端可录。 嗟予亦何者,万里歌黄鹄。 偃仰对窻扉,妍煖谢衾褥。 壮怀羞灶媚,晚悟笑突曲。 因思堕指人,暴露苦皲瘃。 频年未解甲,蹈此锋刃毒。 遥知革辂中,旰食安豆粥。 陪臣将命来,意恳诚亦笃。 有奇不能吐,何术止南牧。 君心想更切,臣罪何由赎。 此身虽自温,此志转烦促。 论武贵止戈,天必从人欲。 安得四海春,永作苍生福。 聊拟少陵翁,秋风赋茅屋。

译文:

南方和北方的风土人情大不相同,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各有差异。我奉命出使异国,虽然秉持着使节的操守,但暂时也入乡随俗。时光匆匆,我在这里已经滞留了两年多,北方的大雪堆满了山崖和山谷。抵御寒冬的貂皮大衣已经破旧不堪,我只好蜷缩在一个土炕上。 这里用西山的石头当作柴火,那石头颜色黝黑,看上去十分惊人。火势旺盛的时候,根本没法靠近;等它快要熄灭,又会自行续燃。燃烧时,就像涌起黑色的云团,又像堆积着红色的美玉。时而让人感觉像是雷声从地下响起,时而又好似狂风刮过树林。这温暖的火势,能让老鼠不再栖息在冰冷之处,真如同传说中龙衔着的神烛一般。 这火就像冬日的暖阳,让人恢复生气,也不会让人觉得腹中空虚。温暖的气息渗透进衣裤,还能让人舒展开拳脚。它不仅能让身上不再起皮,还能平复因寒冷而起的鸡皮疙瘩。那些晒太阳取暖的事哪里值得夸耀,大热天里盼着冷水浇灌的人此刻定会向往这温暖。 它在寒冷的岁末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的功劳比得上暖和的时节。虽然它也有炽热烫手的时候,但哪里会有被烧得焦头烂额的残酷呢?更何况在这滴水成冰的时候,它就像炎帝驾车折返,带来了温暖。掌管寒冷的玄冥神真该退居一旁,而这带来温暖的祝融神值得被铭记。 可我算什么呢?我在万里之外唱着《黄鹄歌》。我在窗边或躺或坐,享受着这份温暖,也不再依赖被子褥子。我心怀壮志,羞于像那些人一样去讨好权贵;到了晚年才明白一些道理,不禁嘲笑那些阿谀奉承的行为。 我由此想到那些在寒风中手指都被冻掉的人,他们暴露在野外,手脚都被冻裂冻伤,痛苦不堪。连年征战,士兵们都来不及解下盔甲,还要承受战争的残酷。我遥想在战车上的将领,忙得很晚才吃饭,只能安心喝口豆粥。 我作为陪臣奉命来到这里,心意诚恳且真挚。可我有奇策却无法施展,又有什么办法能阻止敌人的南侵呢?君主的心意想必更加急切,我的罪过又该如何赎回呢? 我自己虽然身体暖和了,但心中的志向却更加烦闷急迫。谈论武力,可贵的是能停止战争,上天一定会顺从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怎样才能让四海之内都充满春天般的温暖,永远给百姓带来福祉呢?我姑且模仿诗圣杜甫,写下这篇类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文字吧。
关于作者
宋代朱弁

朱弁(一○八五~一一四四),字少章,号观如居士,敄源(今属江西)人,移居新郑(今属河南)。钦宗靖康末避乱江南。高空建炎元年(一一二七),以修武郎、合门宣赞舍人为通问副使,随正使王伦赴金探问徽、钦二宗,留金十七年,持节不屈。绍兴十三年(一一四三),宋金和议成,才与洪皓、张劭同时遣返。迁宣教郎、直秘阁,主管佑神观。十四年卒,年六十。著有《聘游集》、《𬨎轩唱和集》,已佚;《曲洧旧闻》、《风月堂诗话》等,今存。事见《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九八《奉使直秘阁朱公行状》,《宋史》卷三七三有传。 朱弁诗,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州集》及《永乐大典》等书所录,辑为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