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慈郡池板桥颓壊更为石桥

莲塘十亩方,中作长桥渡。 荒荒岁月老,烈烈风雨蠧。 板面拆已穿,梁脊桡而腐。 我来日曵杖,往往不能步。 平生历险危,所至靡惊惧。 唯持忠信行,似有神物护。 但忧强童子,失足或颠仆。 乃伐南山石,甃成如砥路。 曾微十日劳,遂享百年固。 怅昔用材力,其费一何巨。 前人岂不思,袭旧终莽卤。 作诗示儿曺,万事长要虑。

译文:

在那有十亩大小的莲塘之上,中间架着一座长长的桥以供人通行。 随着岁月悠悠地流逝,这座桥显得愈发荒凉破败,又历经狂风暴雨的侵蚀破坏。 桥板已经裂开穿透,桥梁的脊骨也弯曲腐朽了。 我每天拄着拐杖来到这里,常常都没法从桥上走过去。 我这一生经历过许多危险艰难的情况,所到之处都不曾害怕恐惧。 只凭借着忠诚守信的原则行事,好像有神灵在暗中保护我一样。 但我很担心那些活泼好动的孩子们,他们万一不小心失足就可能摔倒受伤。 于是我派人砍伐南山的石头,砌成了像磨刀石一样平坦的桥面道路。 仅仅花了不到十天的功夫,就能让这座桥坚固耐用上百年。 我感慨过去建造这座桥的时候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那花费是多么巨大啊。 前人难道没有考虑周全吗?只是沿袭旧的建造方法,最终还是显得粗疏草率。 我写下这首诗给孩子们看,是想告诉他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长远考虑。
关于作者
宋代郭印

郭印,字不详,史籍无传。据本集诗篇知其晚号亦乐居士,成都(今属四川)人。二十岁入太学肄业。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历摄铜梁县,知仁寿县,州府管库,学校教官,亦任过短期朝官。积阶至左请大夫(《文定集》卷一五《与陈枢密书》)。官终知州(《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一生活动主要在蜀地。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前后即在故乡云溪营别业,后即退老于此,年八十尚存世。所著《云溪集》,不见宋人著录,且于明代失传。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二卷。 郭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