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三章未见营创之意因成古风

纷纷世间法,失得随所寓。 有心不吾来,无以不吾拒。 敝帚贵千金,穷阎封万户。 成理先默定,畴能测其故。 我生麋鹿姿,林壑所忻慕。 抗志老渊明,早卜柴桑住。 蓬门直清江,傍有万竹坞。 捐金买寻丈,地主牢不许。 往来二十秋,垂涎焦肺腑。 谁欤诱其衷,百亩倐见予。 云栖渺空明,似有神物护。 入林两腋风,步武觉轻举。 三径手自开,一一通幽处。 取胜著新亭,揭名非苟取。 遐光远山入,静听珍禽语。 园花四时春,岸木千年古。 昔也荆榛场,今焉琼玉府。 清境世所无,金谷谁比数。 再拜天之赐,从兹谢簪组。 名宦空疲人,视此真粪土。

译文:

在这纷繁复杂的人世间,人们的得失往往取决于所处的境遇。对于那些主动靠近我的,我不会刻意迎合;对于那些远离我的,我也不会刻意拒绝。有些人把破旧的扫帚看得如同千金般珍贵,也有人身处简陋的街巷却幻想着能获封万户侯。事物的道理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又有谁能参透其中的缘故呢? 我生来就有着如麋鹿般自由不羁的姿态,内心一直对山林沟壑充满了向往与爱慕。我仰慕陶渊明的高尚志向,早就希望能像他一样在柴桑定居。我曾看中一处地方,那里蓬草编成的门正对着清澈的江水,旁边还有一片翠竹丛生的山坞。我愿意拿出钱财买下那一小块地,可地主却坚决不同意。就这样,二十个春秋过去了,我对那片地方一直垂涎三尺,内心焦虑不已。 不知是谁打动了地主的心意,突然就把百亩之地给了我。这片云栖之地空明悠远,仿佛有神明在暗中守护。我走进树林,微风拂过两腋,脚步也变得轻盈起来。我亲自开辟了三条小路,每一条都通向幽静的地方。我还在这建了一座新亭子,亭子的名字可不是随便取的。站在亭中,能看到远处的山峦映入眼帘,静静聆听着珍禽的啼鸣声。园中的花朵四季常开,岸边的树木古老苍劲。这里从前还是一片长满荆棘杂草的荒地,如今却成了如琼玉般美好的地方。如此清幽的境地世间少有,即便是石崇的金谷园也无法与之相比。 我恭敬地拜谢上天的恩赐,从此决定告别官场。那些名利和官职只会让人疲惫不堪,与这美好的地方相比,它们简直就像粪土一样。
关于作者
宋代郭印

郭印,字不详,史籍无传。据本集诗篇知其晚号亦乐居士,成都(今属四川)人。二十岁入太学肄业。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历摄铜梁县,知仁寿县,州府管库,学校教官,亦任过短期朝官。积阶至左请大夫(《文定集》卷一五《与陈枢密书》)。官终知州(《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一生活动主要在蜀地。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前后即在故乡云溪营别业,后即退老于此,年八十尚存世。所著《云溪集》,不见宋人著录,且于明代失传。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二卷。 郭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