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圆觉经

万法归一心,一心何所寄。 灵光自巍巍,无物不具备。 如来既先觉,要警众生寐。 倒说纵横说,莫非明此事。 上根可与语,惟有十二士。 问略答更详,玄关大开示。 下及三种观,真修岂容废。 定轮各差殊,均入清净地。 直须顿悟入,不落第二义。 圆觉与圆通,总是闲名字。

译文:

世间的万千法则最终都归结于一颗心,可这颗心又寄托在何处呢? 心灵的灵光本就高大而稳固,世间万物它无一不涵盖。 如来佛祖既然已经率先觉醒觉悟,就要警醒还在沉睡的众生。 他正着说、反着说、从各个角度去说,无非都是为了让大家明白这个道理。 只有那些根性上佳的人,才能够与之探讨这些高深的道理,就像佛陀座下的十二位大士。 他们提问简略,但佛祖回答得更加详尽,把那幽深的玄关之道完全地展示出来。 往下还提及了三种观法,真正的修行又怎么能荒废这些呢? 虽然不同的修行方式如同转动的法轮各有差异,但最终都能让人进入清净的境界。 必须要直接通过顿悟而进入佛道,不能拘泥于次要的义理。 所谓的“圆觉”和“圆通”,说到底都不过是些空名罢了。
关于作者
宋代郭印

郭印,字不详,史籍无传。据本集诗篇知其晚号亦乐居士,成都(今属四川)人。二十岁入太学肄业。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历摄铜梁县,知仁寿县,州府管库,学校教官,亦任过短期朝官。积阶至左请大夫(《文定集》卷一五《与陈枢密书》)。官终知州(《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一生活动主要在蜀地。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前后即在故乡云溪营别业,后即退老于此,年八十尚存世。所著《云溪集》,不见宋人著录,且于明代失传。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二卷。 郭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