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淄川王景发肯构堂

深林艺松柏,不数栎与樗。 坐待十亩阴,等为匠氏储。 宁复知种德,责报不厌徐。 名令后必大,善积庆有余。 于焉望丰屋,政可增修闾。 王孙世东州,奕奕盈簮裾。 金埒通里巷,珠树连堦除。 贤哉景发甫,爽爽众莫如。 直气薄霄汉,妙语锵琼琚。 定知磊落人,一见怀抱摅。 谓我架华堂,映发先人庐。 掲名取肯构,盖念经营初。 堂前植桃李,堂上罗诗书。 桃李意取适,诗书计非疏。 诸郎自兰玉,舌耕起菑畬。 吾诗以为箴,会见联高车。

译文:

在那幽深的树林里种植松柏,根本就不把栎树和臭椿树放在眼里。静静地等待着,让它们长成能遮盖十亩地的阴凉,迟早会成为木匠所需的材料。 又怎会不懂得积累品德呢,对于收获回报从不嫌它来得慢。美好的名声在后世一定会光大,多多积累善行就会福泽深厚。 在这里盼望着能有高大宽敞的房屋,其实正好可以增修乡里的住宅。 王家子弟世代生活在东州,人才济济、衣饰华美。他们的豪华马厩与里巷相通,珍贵的树木连接着台阶。 贤能的景发啊,他的爽朗洒脱无人能比。他刚直的气概直逼云霄,精妙的话语如同美玉相击般清脆悦耳。 我坚信他是个光明磊落的人,一见面就能让人袒露心怀。他对我说要建造一座华丽的堂屋,与祖先留下的庐舍相互辉映。 他把堂屋取名为“肯构堂”,是怀念当初先辈们的辛苦经营。 堂屋前种着桃李树,堂屋中摆满了诗书。种桃李是为了追求闲适的意境,研读诗书也绝非没有长远的打算。 他的几个儿子都是如兰似玉的人才,凭借着学问辛勤耕耘能开辟出肥沃的田地。 我写下这首诗作为劝诫之言,相信不久就能看到他们乘坐高车,仕途顺利。
关于作者
宋代沈与求

沈与求(1086—1137),宋代大臣。字必先,号龟溪,湖州德清(今属浙江)人。政和五年进士。历官明州通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尚书兼权翰林学士兼侍读,荆湖南路安抚使、镇江知府兼两浙西路安抚使、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明州知府、知枢密院事。著有《龟溪集》。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