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刘希颜李泰发龙井寿圣请献辨才诗

古人重好古,今人徒赏今。 赏今拘近俗,何以劳寸心。 昔者臞面仙,分符此来临。 邦君舍华轩,老人独散襟。 从容尘领间,消息禅虑深。 道人本绝俗,猗兰故相寻。 风流右将军,寂寞支道林。 泉石诚膏肓,此病难与箴。 缾盂饱粥饭,巾㲲替裳簪。 万家辞近市,寸碧依摇岑。 迩来四十年,何人发孤吟。 亦有好事者,杖藜访层阴。 鹅溪唤画像,金薤锵瑶林。 赏遇既落落,风神见森森。 此道果有继,不忧风雨侵。 谁言殊缁俗,二士邺与钦。

译文:

古人十分看重尊崇古代的文化、品德和风尚,而如今的人却只是一味地欣赏当下的事物。 欣赏当下的人往往被眼前的世俗观念所束缚,何必为此劳神费心地去追求呢? 从前有位面容清瘦如仙的人,带着朝廷的符节来到这里任职。 地方长官舍弃华丽的车马,而那位老人却悠然自得地敞开衣襟。 他们在尘世琐事中从容应对,在禅思中深入探寻事物的微妙信息。 那位道人本就超凡脱俗,像兰草般高洁的他自然会去寻找志同道合之人。 就如同风流的右将军王羲之,还有寂寞的高僧支道林。 他们对泉石山水的喜爱已经深入膏肓,这种“病症”难以用言语来规劝。 他们用瓶盂盛着粥饭,用头巾和粗布代替了官服和簪子。 离开了繁华热闹的城市,在青山绿水间依傍着那高耸的山峰。 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四十年,却很少有人能发出像他们那样孤寂而深刻的吟唱。 也有一些喜爱风雅之事的人,拄着藜杖去寻访那幽深的山林。 他们找来鹅溪绢画出道人的画像,写下的诗文如金薤般铿锵悦耳,如瑶林般璀璨夺目。 能欣赏和理解他们的人实在太少了,但他们的风采神韵却依然让人感觉冷峻而不凡。 如果这种高雅的风尚真的能够传承下去,就不必担忧会被风雨所侵蚀。 谁说这和世俗之人截然不同呢?这两位贤士就如同晋代的刘琨和祖逖一样相互映衬、相互激励。
关于作者
宋代王洋

(1087—1154)宋楚州山阳人,字元渤。王资深子。徽宗宣和六年进士。高宗绍兴初诏试馆职,历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守起居舍人,擢知制诰。十年以权发遣吉州换邵武军。洪皓使金归,人无敢过其居,洋独与往来,为人诬告与闻洪皓欺世飞语,以直徽猷阁出知饶州。寓居信州,有荷花水木之趣,因号王南池。善诗文,其诗极意镂刻,文章以温雅见长。有《东牟集》。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