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居士山水歌

人年八十百虑昏,丈人耳目方聪明。 他人到此筋力疲,丈人胜如年少时。 老中强健闲中忙,经卷丹炉肘后方。 金书千轴造理窟,赤城七篇谈坐忘。 我年三十始相识,丈人年已几六十。 往来出处三十年,体无作用神安然。 静窥了不见根底,我谓君心秪如此。 那知能事有别肠,笔下风光穷妙理。 龟溪道人古衲师,心辞声利常无为。 晨钟粥钵半炉火,午日茶瓯一局棋。 一朝共语小窗前,袖出小卷含风烟。 为言老路手作此,画出王郎访戴船。 明朝见我微笑语,漏泄丹青奈缁侣。 别有一段壶中天,果若知音定分付。 轻轻一轴数尺长,奇峰突兀烟茫茫。 其间细屑千万状,领略试为哦新章。 初画寒林宿鸟惊,山蹊渐晓人渐行。 四僧趁饭分先后,人立渡头沙岸口。 一舟闲泊石岸中,一舟半渡凌云空。 两舟一钓一垂网,上有雁落芦花风。 两桥近山转清绝,客携笻杖半卼臲。 定是当年鹤氅翁,神气飘飘犯寒雪。 山腰佛寺楼阁明,下有茅店临沙汀。 刹竿挺立照山影,风幡髣髴闻谈僧。 纷然万象争奇怪,缩地便移他境界。 才薄其如此画何,强写娇容捧心态。 昔闻大令驰笔锋,天门未借西南风。 众工索钱阳好语,吴起果被公叔沮。 翩然拂袖返田庐,将军妙手今为几。 乃知胸中千顷碧,来自传家万金直。 丈人丈人有余墨,莫惜逢场时戏剧。

译文:

人到了八十岁,各种思虑就会变得昏乱,可这位路居士(丈人)耳聪目明。换做别人到了这个年纪,筋骨力气都已疲惫不堪,而路居士却胜过年少之人。 他在年老时依旧强健,在闲适之中还忙碌着,不是研读经卷,就是摆弄丹炉,或是研究治病的药方。他读了上千卷的珍贵书籍,深入探究事理的奥秘,像研读《赤城七篇》这类谈“坐忘”境界的经典。 我三十岁时与他相识,那时他已快六十岁了。我们交往相处了三十年,他的身体看似没有刻意调养,精神却十分安然。我静静观察他,完全摸不透他的底细,还以为他的心性就只是如此平和。 哪知道他还有别样的本事,笔下描绘的风光能把精妙的道理展现得淋漓尽致。龟溪有位身着古旧僧衣的道人,一心远离名利,常常清静无为。早晨伴着钟声吃粥,守着炉火,中午就品着茶、下着棋。 有一天,我们在小窗前交谈,他从袖子里拿出一幅小画卷,画卷中似乎蕴含着风烟之景。他说这是老路(路居士)亲手所作,画的是王子猷雪夜访戴逵的情景。 第二天路居士见到我,微笑着说:“把这画作的事说出去了,可让出家人为难了。这里面别有一番如同仙境般的天地,若是真有知音,我定会交付于他。” 这轻轻的一幅画轴,不过数尺之长,上面奇峰突兀,烟雾茫茫。其中细微的景物形态万千,我试着领略其中意境,写下新的篇章。 画面初始是寒林中栖息的鸟儿被惊动,山间的小路渐渐明亮起来,人们开始缓缓前行。四个僧人去赶斋饭,有先有后,有人站在渡口的沙岸边上。一只小船悠闲地停泊在石岸中间,另一只小船正半渡在凌云的空中。两条船上,一条船有人垂钓,一条船有人撒网,上空还有大雁在芦花摇曳的风中落下。 两座桥靠近山峦,景色清幽至极,有客人拄着竹杖,脚步有些不稳。这人一定是当年像王恭那样身着鹤氅的雅士,神气飘飘,仿佛正冒着寒雪前行。 山腰处的佛寺楼阁十分明亮,下面有一家茅店靠近沙滩。寺前的刹竿挺立着,倒映着山影,随风飘动的经幡仿佛让人能听到僧人谈论佛法的声音。 画面中纷繁的万象争奇斗怪,仿佛能把人一下子带到另一个境界。我才学浅薄,面对这样的画作又能怎样呢,只能勉强描绘它的娇容,捧出它的神韵。 从前听说王献之笔锋纵横,可惜没遇上好时机。众多工匠索要钱财,表面上说些好话,就像公叔痤设计诋毁吴起一样。于是他潇洒地拂袖回到田园,如今像将军那样有妙手的人还剩几个呢。 由此可知,路居士胸中有着千顷碧波般的才学,这是传承自家族价值万金的财富。路居士啊路居士,您还有多余的笔墨,别吝惜,偶尔逢场作戏,再创作些佳作吧。
关于作者
宋代王洋

(1087—1154)宋楚州山阳人,字元渤。王资深子。徽宗宣和六年进士。高宗绍兴初诏试馆职,历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守起居舍人,擢知制诰。十年以权发遣吉州换邵武军。洪皓使金归,人无敢过其居,洋独与往来,为人诬告与闻洪皓欺世飞语,以直徽猷阁出知饶州。寓居信州,有荷花水木之趣,因号王南池。善诗文,其诗极意镂刻,文章以温雅见长。有《东牟集》。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