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古于文藏妙理,自然之音见微旨。 唇舌齿喉母生子,清浊重轻毛髪比。 古者八岁方毁齿,小学师承方肄此。 时及春秋循一轨,台舆亦知窥阃垒。 齐人谋莒本秘诡,登楼密语不敢指。 两唇含合不哆侈,见者能知岂徒尔。 后人学疏忽源委,传会流俗兼下里。 庚辰吴入记前史,郢永遂令齐亥豕。 少知长老习步跬,红绿谁能辨朱紫。 纵有是师无是士,闻者一笑或掩耳。 我年六十老书几,倣佛声形多取似。 目前趋过或但已,翻覆讨论徒累累。 方侯大梁旧冠履,结髪儒衣长槐市。 发愤编摩贪寸晷,索摘真能穷骨髓。 持以告人遭诋毁,方侯持心直如矢。 尊吾所闻宁转徙,若不我从知已矣。 我留龟溪同梵庋,膻莸偶幸亲兰芷。 时论古意自鞭箠,不觉此心思奋起。 乃知古学惟审是,晚乃纷纭听华绮。 考永声律究终始,纵不有疑心固喜。 要好谁云不传纸,革误鉏疑云糠粃。 欲障东流归海水,识路直须行不已,靖节琴中有宫征。
以校正字学还方智善作诗赠之
译文:
古代的文字之中蕴含着精妙的道理,自然发出的声音里也能体现出细微的意旨。
发音时唇、舌、齿、喉的配合就如同母生子一般,发音的清浊、轻重之间的差别就像毛发那样细微。
古时候孩子八岁才开始换牙,这时才跟随老师开始学习文字音韵这些小学内容。
在春秋时期,人们遵循着统一的规范,就连地位低下的人也能了解其中的门道。
齐国人谋划攻打莒国,此事十分隐秘,有人登楼悄悄说话都不敢明指。
他双唇紧闭不张开,看到的人就能明白他的意思,可见音韵表意的奇妙不止如此。
后来的人学习变得疏忽,不了解文字音韵的根源和发展脉络,还附和流俗和浅陋的说法。
以前历史上记载“庚辰吴入”,结果以讹传讹,把“郢”和“永”这样的字传得像“齐”和“亥”“豕”那样混淆不清。
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学习都不深入,就像分不清红绿、朱紫一样,难以辨别正确与错误。
纵然有好的老师,却没有好学的学生,听到相关知识,有的人只是一笑了之,有的人甚至捂住耳朵不愿听。
我已经六十岁了,整天在书桌前读书,对于文字的声音和字形,也只是大概了解,能发现一些相似之处。
眼前遇到一些错误,有时也就算了,反复去讨论也只是徒劳无功。
方侯是大梁有身份的人,自幼就穿着儒衣,在太学里学习成长。
他发愤编写整理资料,珍惜每一寸光阴,对文字音韵的探索真的能深入骨髓。
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告诉别人,却遭到诋毁,但方侯秉持着正直的本心,就像箭一样笔直。
他尊崇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绝不轻易改变,如果别人不认同他,他也觉得无所谓。
我留在龟溪,和方侯就像同放在佛阁里的物品,很幸运能和像兰花白芷一样美好的他亲近相处。
我们时常讨论古人的意趣,互相鞭策,不知不觉中,我也受到感染,想要奋起努力。
由此我才明白,古代学问关键在于审察正误,到了后来却变得纷繁复杂,只追求华丽的外表。
方侯研究声律能探究其始终,纵然不能让所有人都信服,但我内心确实感到欣喜。
要想让学问变好,谁说不能通过著书立说来传承呢?他能纠正错误、铲除疑惑,就像除去谷糠瘪谷一样。
想要阻止东流的水归入大海是不可能的,要想掌握学问之道,就必须一直前行。就像陶渊明的琴中虽然没有琴弦,但也能有宫商之音,方侯对学问的追求自有其真意。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