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根出泉泻鸣玉,上有苍崖擎佛屋。 无风水石自撞触,不尽潮音发寒谷。 宰官不是云间陆,旧识南泉生处熟。 当轩大榜与名目,平地重翻偃溪曲。 曲中时转三妙语,一一声音谈佛祖。 喧豗噫视十方鼓,万壑风雷送烟雨。 此声不属闻中取,六凿相攘竟谁主。 后来纷纷何足数,五乳峰头曾赚举。 山翁有耳百不闻,团蒲曲几穷朝暮。 何时沿溪掬寒绿,扫叶煎茶睡初足。
虞仲通判以溪声名轩约同赋
译文:
在那山的根部,泉水汩汩涌出,好似玉珠相互碰撞般发出清脆声响。泉眼上方,有一座苍青色的悬崖,悬崖之上矗立着宛如佛殿的建筑。
即便没有风的吹拂,水中的石头也会相互撞击,那连绵不断的声响,就如同潮水的声音,从寒冷的山谷中传了出来。
虞仲通判并非像云间的陆机那样的人物,他对这股泉水的源头和它的来龙去脉十分熟悉。
他在轩前挂上大大的匾额,为这里取了“溪声”的名字,让这平凡的地方仿佛重新演绎出了偃溪曲折清幽的意境。
在这溪水的流淌声中,似乎不时能听到如高僧说法般精妙的话语,每一个声音都像是在谈论着佛祖的教义。
那喧闹的溪水声,就像是从四面八方传来的鼓声,又好似万道山谷中风雷涌动,还裹挟着如烟的细雨。
这溪水的声音并非依靠我们的听觉去捕捉,人的六种感官相互干扰,那究竟是谁在主宰呢?
后来那些纷扰的事物又哪里值得去计较,就像五乳峰头的故事也曾让人误入歧途。
我这山里的老人耳朵对世间诸多声音都充耳不闻,每日里就守着蒲团和几案,从早到晚沉浸在这宁静之中。
什么时候我能沿着这溪流,捧起那清凉的绿水,扫来落叶煮茶,在睡足之后享受这惬意的时光啊。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