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暮投石壕邨,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致,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帬。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时分,我投宿到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抓人。老翁听到动静,急忙翻墙逃走了,老妇则出门去查看情况。 差役的呼喊声是那样凶狠,老妇的啼哭是那样悲苦。我听到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诉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去邺城服役了。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只能暂且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还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她进进出出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 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你们连夜回去吧。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给部队准备早饭呢。”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踏上前行的路,只跟逃走后回来的老翁告别。
关于作者
唐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