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枝邨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 一

出郭眄细岑,披榛得微路。 溪行一流水,曲折方屡渡。 赞公汤休徒,好静心迹素。 昨枉霞上作,盛论岩中趣。 怡然共携手,恣意同远步。 扪萝涩先登,陟𪩘眩反顾。 要求阳冈暖,苦陟阴岭沍。 惆怅老大藤,沈吟屈蟠树。 卜居意未展,杖策回且暮。 层巅余落日,早蔓已多露。

译文:

我走出城郭,眺望那细小的山峰,拨开杂乱的榛莽,寻得了一条狭窄的小路。沿着溪流前行,溪水潺潺流淌,因它曲折蜿蜒,我多次需要蹚水而过。 赞公就如同南朝的高僧汤惠休一般,心性喜好宁静,行事质朴无华。昨天蒙他赠我如云霞般美妙的诗作,诗中大力谈论了隐居山中的乐趣。 我和赞公愉快地携手同行,尽情地一同向远方漫步。我们手拉着藤萝艰难攀登,手都被磨得生疼,先一步登上高处,当爬上险峻的山峰时,回头望去只觉头晕目眩。 我们想要找到向阳的山冈,那里温暖宜人,所以苦苦地攀爬那背阴且寒冷冰冻的山岭。一路上,看到那古老粗壮、让人发愁难行的藤蔓,还有那盘曲纠结的树木,不禁陷入沉思。 原本打算在这里选择一处地方建造草堂的心愿还没能实现,拄着拐杖往回走时,天色已经晚了。山顶上还残留着落日的余晖,而早上就已经长出的藤蔓上,此时已经布满了露水。
关于作者
唐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