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文公上方

野寺隐乔木,山僧高下居。 石门日色异,绛气横扶疎。 窈窕入风磴,长芦纷卷舒。 庭前猛虎卧,遂得文公庐。 俯视万家邑,烟尘对阶除。 吾师雨花外,不下十年余。 长者自布金,禅龛只晏如。 大珠脱玷翳,白月当空虚。 甫也南北人,芜蔓少耘锄。 久遭诗酒污,何事忝簪裾。 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 愿闻第一义,回向心地初。 金篦刮眼膜,价重百车渠。 无生有汲引,兹理傥吹嘘。

译文:

那座山野中的寺庙隐藏在高大的乔木林里,山上的僧人分散居住在高低错落的地方。 石门那里的日光与别处不同,红色的云气横绕在稀疏的枝叶间。 沿着幽深曲折的山风石磴前行,长长的芦苇在风中纷纷舞动,时卷时舒。 庭院前有一块巨石好似猛虎卧在那里,再往前走便到了文公居住的庐舍。 站在文公庐舍向下俯瞰那众多人家聚居的城邑,袅袅烟尘正对着台阶升起。 我的师父在讲经说法之外,已经不下山有十多年了。 有善心的长者自愿布施钱财,师父却只在禅龛中安然自在。 他就像一颗纯净无瑕疵的大珍珠,又似一轮皎洁的明月悬于虚空。 我杜甫是个南北漂泊之人,就像荒芜的野草,很少有人来耕耘锄理。 长久以来被诗酒所沾染,我又有什么资格忝居官列呢。 王侯将相与蝼蚁小民,最终都一同化为了荒丘废墟。 我希望能听闻佛法的真谛,回归到最初纯净的本心。 这就如同用金篦刮去眼膜,其价值比百颗车渠宝珠还要珍贵。 若能得到超脱生死的佛法指引,还望师父能多多宣扬讲解这其中的道理。
关于作者
唐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