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典设自施州归

吾怜荥阳秀,冒暑初有适。 名贤慎所出,不肯妄行役。 旅兹殊俗远,竟以屡空迫。 南谒裴施州,气合无险僻。 攀援悬根木,登顿入天石。 青山自一川,城郭洗忧戚。 听子话此邦,令我心悦怿。 其俗则纯朴,不知有主客。 温温诸侯门,礼亦如古昔。 敕厨倍常羞,杯盘颇狼藉。 时虽属丧乱,事贵赏匹敌。 中宵惬良会,裴郑非远戚。 群书一万卷,博涉供务隙。 他日辱银钩,森疎见矛戟。 倒屣喜旋归,画地求所历。 乃闻风土质,又重田畴辟。 刺史似寇恂,列郡宜竞惜。 北风吹瘴疠,羸老思散策。 渚拂蒹葭塞,峤穿萝茑幂。 此身仗儿仆,高兴潜有激。 孟冬方首路,强饭取崖壁。 叹尔疲驽骀,汗沟血不赤。 终然备外饰,驾驭何所益。 我有平肩舆,前途犹准的。 翩翩入鸟道,庶脱蹉跌厄。

译文:

我十分怜惜荥阳郑氏这位才俊,冒着暑热才刚刚有了新的去处。有名望的贤才对于自己的出处十分谨慎,不会轻易地四处奔波劳役。 郑典设旅居在这风俗迥异又偏远的地方,最终还是被贫困所迫。他南下拜谒裴施州,两人意气相投,相处毫无嫌隙。他一路上攀着扎根于悬崖的树木,艰难地攀登陡峭如入天际的山石。那一片青山自成一川,进入城郭仿佛洗净了忧愁和悲戚。 听他讲述施州这个地方,让我内心十分愉悦。那里的风俗十分纯朴,不分主客。州府的大门一派温和景象,礼仪也一如古时。裴施州还吩咐厨房准备比平常丰盛得多的美食,杯盘摆得杂乱狼藉。当时虽然正处于丧乱之世,但重要的是能有这样旗鼓相当的美好相遇。半夜里这场愉快的聚会让人惬意,裴施州和郑典设虽不是近亲,却情谊深厚。 裴施州藏有一万卷的书籍,在公务闲暇时广泛涉猎。之前还承蒙他赐我书法作品,那字笔势森疏,如同矛戟一般刚劲有力。郑典设欢喜地快步归来,一边在地上比划一边讲述所经历的一切。我这才听闻施州的风土人情,又得知那里十分注重田地的开垦。裴刺史就像东汉的寇恂一样贤能,各个郡都应该竞相珍惜这样的好官。 北风吹散了瘴疠之气,我这年老体弱之人也想着拄着拐杖去那里看看。船行在江渚,被蒹葭阻塞;山路险峻,要穿过藤萝交织之处。我这身子全依仗着儿辈和仆人,内心也暗暗激起了前往的兴致。 初冬时节我就要踏上前往施州的路途,我会努力多吃饭以积攒力气翻越崖壁。可叹那疲惫的劣马,汗流浃背却不见血色。即便它外表装饰完备,可骑着它又有什么用呢?我准备了平肩舆,前路也有明确的方向。我要轻快地走进那险峻的鸟道,或许能摆脱失足跌倒的危险。
关于作者
唐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