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

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 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 插秧适云已,引溜加溉灌。 更仆往方塘,决渠当断岸。 公私各地著,浸润无天旱。 主守问家臣,分明见溪伴。 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银汉。 欧鸟镜里来,关山云边看。 秋菰成黑米,精凿传白粲。 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 终然添旅食,作苦期壮观。 遗穗及众多,我仓戒滋蔓。

译文:

东屯这个地方在大江的北面,上百顷稻田平整得就像桌面一样。 六月时节,青色的稻子一片繁茂,上千块稻田里碧绿的泉水四处流淌,泛起乱波。 插秧的活儿刚刚结束,就要引来水流进行灌溉。 轮番派人前往方塘取水,还在堤岸处挖开渠道引水。 公田和私田都各自得到灌溉,水分浸润,不用担心天旱。 主管农事的人询问家臣灌溉情况,能清楚地看到溪边协助劳作的人。 稻田里的稻苗郁郁葱葱,就像明亮的翠羽一般,成行的稻苗如同从银河中生长出来。 鸥鸟就像从镜子里飞了过来,远处的关山仿佛在云的边缘。 到了秋天,菰米成熟变成了黑米,经过精细舂凿就能得到洁白的好米。 那如玉般的米粒足够用来做清晨的饭食,新鲜的蔬菜就任由它们如晚霞般消散(可理解为随意采摘)。 最终,这些收获能增加旅途中的食物储备,虽然劳作辛苦,但期望能有丰收的壮观景象。 要把掉落的稻穗收集起来分给众多人,我的粮仓也要防止粮食过度堆积生虫啊。
关于作者
唐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