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竖子摘苍耳

江上秋已分,林中瘴犹剧。 畦丁告劳苦,无以供日夕。 蓬莠独不焦,野蔬暗泉石。 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 侵星驱之去,烂熳任远适。 放筐亭午际,洗剥相蒙幂。 登床半生熟,下箸还小益。 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 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 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 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 寄语恶少年,黄金且休掷。

译文:

秋天已经到了平分之时,江上秋意渐浓,可树林里的瘴气仍然十分厉害。 菜地里干活的雇工向我诉说劳作的辛苦,说没有足够的菜蔬来供我日常食用。 在这一片荒地里,蓬草和狗尾草偏偏没有干枯,野地里的苍耳在泉水和石头旁暗暗生长。 苍耳还能治疗风疾,就让孩子们去时不时地采摘一些。 天还没亮我就催促孩子们去采摘,任由他们自由自在地往远处去。 直到中午时分他们才把筐子放下,开始清洗剥去苍耳的外皮,忙碌的身影相互遮掩。 把苍耳煮熟端上饭桌,半生不熟的样子,吃起来倒也稍微有点益处。 在苍耳里加了点瓜和薤菜,吃着隐约能尝到类似柑橘的味道。 在这乱世之中,官府的征收催逼十分急切,百姓们连吃糠秕都难以保证。 我如今还能吃饱饭,哪里还敢有别的心思呢,那些只知道享受的富家子弟真是荒唐啊。 富家的厨房里肉都放得发臭了,而战场上却堆满了白骨。 我想告诫那些为非作歹的少年,别再随意挥霍黄金了。
关于作者
唐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