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淮南李相公早秋即事寄成都武相公

八柱共承天,东西别隐然。 远夷争慕化,真相故临边。 竝进夔龙位,仍齐龟鹤年。 同心舟已济,造膝璧常联。 对领专征寄,遥持造物权。 斗牛添气色,井络静氛烟。 献可通三略,分甘出万钱。 汉南趋节制,赵北赐山川。 玉帐观渝舞,虹旌猎楚田。 步嫌双绶重,梦入九城偏。 秋雨离情动,新诗乐府传。 聆音还窃抃,不觉抚么弦。

译文:

这首诗是刘禹锡奉和之作,主要是赞美淮南李相公和成都武相公,以下是大致的现代汉语翻译: 天下如同有八根巨柱共同支撑着天空,李相公在东、武相公在西,各自威望显著。 远方的外族都争着仰慕中原的教化,两位贤相因此坐镇边疆。 他们一同位居像夔、龙那样的宰辅高位,而且都有像龟鹤一样的高寿。 二人同心协力,就像同舟共济一般,亲密交谈如同美玉相连。 他们分别领受专门征伐的重任,掌握着一方的大权。 他们的存在让斗牛星宿增添了光彩,蜀地一带平定了战乱的烟尘。 他们向君主进献良策,精通兵法韬略,还慷慨地拿出钱财来施恩。 在汉南他们能有效地行使节制之权,在赵北也获赐了山川封邑。 李相公在军帐中观看渝地的舞蹈,武相公举着如彩虹般的旌旗在楚地的田野上狩猎。 他们有时会嫌身上的双绶太过沉重,梦中或许还会去到遥远的都城。 秋雨勾起了他们离别的情思,他们新创作的诗歌在乐府中流传。 我聆听他们的事迹还暗自鼓掌称快,不知不觉就抚弄起琴弦。
关于作者
唐代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