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 立部伎

胡部新声锦筵坐,中庭汉振高音播。 太宗庙乐传子孙,取类群凶阵初破。 戢戢攒枪霜雪耀,腾腾击鼓云雷磨。 初疑遇敌身启行,终象由文士宪左。 昔日高宗常立听,曲终然后临玉座。 如今节将一掉头,电卷风收尽摧挫。 宋晋郑女歌声发,满堂会客齐喧㰤。 珊珊珮玉动腰身,一一贯珠随咳唾。 顷向圜丘见郊祀,亦曾正旦亲朝贺。 太常雅乐备宫悬,九奏未终百寮惰。 惉滞难令季札辨,迟廻但恐文侯卧。 工师尽取聋昧人,岂是先王作之过。 宋沇尝传天宝季,法曲胡音忽相和。 明年十月燕寇来,九庙千门虏尘涴。 我闻此语叹复泣,古来邪正将谁奈。 奸声入耳佞入心,侏儒饱饭夷齐饿。

译文:

在华丽的筵席上,胡部的新乐声悠扬奏响,而中庭里汉地的音乐也以高亢的声音传播开来。 唐太宗时期的庙乐代代相传,它所展现的气势,就好像是一群凶敌刚刚被攻破时的场景。乐人手中的乐器好似密集排列的长枪,闪烁着如霜雪般的光芒;击鼓的声音震天动地,仿佛是翻腾的云雾和滚动的雷声相互磨砺。一开始听,让人怀疑是遇到了敌人,自己正起身奔赴战场;到最后又好像是有文人在一旁制定规矩、引导教化。 昔日唐高宗常常站着聆听这首庙乐,直到乐曲结束后才登上御座。可如今,那些节度使们只要一扭头,这庄重的庙乐就如被闪电席卷、狂风收刮一般,遭受了彻底的打击。 这时,宋、晋、郑等地歌女的歌声响起,满堂的宾客都齐声喧闹起来。歌女们身上的玉佩随着腰身的摆动发出悦耳的声响,她们的歌声就像一颗颗连贯的珍珠,从口中随意吐出都美妙动听。 我曾在圜丘目睹过郊祀大典,也曾经在正月初一亲身参加过朝贺仪式。那时太常寺演奏的雅乐,乐器按照宫悬之制完备地排列着,然而九次演奏还未结束,百官们就已经显得懈怠了。这雅乐的曲调晦涩难懂,难以让季札那样的知音之人辨别其精妙;节奏缓慢拖沓,让人担心魏文侯那样的听者会昏昏欲睡。 乐师们选用的都是些愚昧无知的人来演奏,这难道能怪先王制定的音乐制度不好吗? 宋沇曾经讲述过天宝末年的事情,那时法曲和胡乐忽然相互融合。第二年十月,安禄山的叛军就打来了,宗庙和宫门都被敌人的灰尘所玷污。我听到这些话,又是叹息又是哭泣,自古以来,邪与正的较量,又有谁能够奈何得了呢? 奸邪的声音一旦进入耳朵,就会让佞臣的心思得逞;那些像侏儒一样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吃饱喝足,而像伯夷、叔齐那样的贤良之士却忍饥挨饿。
关于作者
唐代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