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蝗捕蝗谁家子,天热日长饥欲死。 兴元兵后伤阴阳,和气蛊蠹化为蝗。 始自两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 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河南长吏言忧农,课人昼夜捕蝗虫。 是时粟斗钱三百,蝗虫之价与粟同。 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 一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定天灾。 我闻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驱蝗蝗出境。 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 一人有庆兆民赖,是岁虽蝗不为害。
新乐府 捕蝗 刺长吏也
译文:
这是哪位人家的孩子在捕蝗虫啊,天气炎热白昼漫长,他都快被饥饿折磨死了。
兴元年间战乱之后,阴阳失调,祥和的气象被破坏,变成了蝗虫。这些蝗虫最初从两河地区以及三辅之地开始肆虐,它们像蚕吃桑叶一样不断啃食庄稼,飞行起来就像雨点一般密密麻麻。它们像雨点般飞来,像蚕一样啃食,千里之间,看不到一点青苗,只剩下一片赤土。
河南的地方长官声称担忧农事,督促百姓日夜不停地去捕捉蝗虫。那个时候,一斗粟米要三百文钱,而蝗虫的收购价格居然和粟米一样。
捕捉蝗虫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只不过让饥饿的百姓更加劳累、耗费精力罢了。打死了一只蝗虫,却又有上百只蝗虫飞来,难道能用人力来平定这天灾吗?
我听说古代有贤良的官吏施行善政,能够凭借良好的治理让蝗虫离开他所管辖的区域。又听说贞观初年,国家的国运即将昌盛,唐太宗李世民曾仰望着上天,然后吞下了一只蝗虫。天子有善政,天下百姓都能依赖,那一年虽然有蝗虫,但并没有造成灾害。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