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暮西归途中书情

耿耿旅灯下,愁多常少眠。 思乡贵早发,发在鸡鸣前。 九月草木落,平芜连远山。 秋阴和曙色,万木苍苍然。 去秋偶东游,今秋始西旋。 马瘦衣裳破,别家来二年。 忆归复愁归,归无一囊钱。 心虽非兰膏,安得不自然。

译文:

在这昏暗摇曳的旅舍灯光下,我满心忧愁,常常难以入眠。 因为思念家乡,我渴望早早出发赶路,所以总是在鸡叫之前就起身启程。 九月时节,草木纷纷凋零飘落,平坦的原野一直延伸连接着远方的山峦。 秋日的阴云与黎明的曙光交织在一起,放眼望去,万千树木一片苍郁。 去年秋天我偶然到东边游历,直到今年秋天才开始向西折返。 我的马儿瘦骨嶙峋,身上的衣裳也破旧不堪,自从离开家乡,已经过去两年了。 我既盼着回家,又为回家而发愁,因为回去之后我囊中羞涩,身无分文。 我的内心虽然不像兰膏那样容易燃烧,但在这种处境下,又怎能不自然而然地忧愁伤感呢。
关于作者
唐代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