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堪避暑

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 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 日高饥始食,食竟饱还游。 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 眼明见青山,耳醒闻碧流。 脱袜闲濯足,解巾快掻头。 如此来几时,已过六七秋。 从心至百骸,无一不自由。 拙退是其分,荣耀非所求。 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 此语君莫怪,静思吾亦愁。 如何三伏月,杨尹谪虔州。

译文:

哪里适合避暑呢?那便是树林中背对着太阳的小楼。哪里最适宜纳凉呢?是那池塘上随风飘荡的小船。 太阳高高升起,肚子饿了才开始吃饭,吃饱之后就又出去游玩。游玩累了就睡上一觉,睡醒了便喝上一瓯茶。 此时眼睛明亮,能清晰地看见青山;耳朵清爽,能真切地听到碧水流动的声音。脱掉袜子悠闲地在水里洗脚,解开头巾畅快地挠挠头。 像这样的生活过了多久呢?已经过去六七个年头了。从内心到全身的每一处,没有一处不感到自由自在。 我本性愚拙,退让本就是我的本分,荣耀并不是我所追求的。虽然会被世人嘲笑,但终究没有身外的忧愁。 你可别责怪我这番话,静下心来想想我也会发愁。在这三伏天里,杨尹却被贬到了虔州。
关于作者
唐代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