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毡帐二十韵

合聚千羊毳,施张百子弮。 骨盘边柳健,色染塞蓝鲜。 北制因戎剏,南移逐虏迁。 汰风吹不动,御雨湿弥坚。 有顶中央耸,无隅四向圆。 傍通门豁尔,内密气温然。 远别关山外,初安庭户前。 影孤明月夜,价重苦寒年。 软煖围毡毯,鎗𪭢束管弦。 最宜霜后地,偏称雪中天。 侧置低歌座,平铺小舞筵。 闲多揭帘入,醉便拥袍眠。 铁檠移灯背,银囊带火悬。 深藏晓兰焰,暗贮宿香烟。 兽炭休亲近,狐裘可弃捐。 砚温融冻墨,瓶煖变春泉。 蕙帐徒招隐,茅庵浪坐禅。 贫僧应叹羡,寒士定留连。 宾客于中接,儿孙向后传。 王家夸旧物,未及此青毡。

译文:

这篇诗作细致描绘了青毡帐的制作、特点和使用感受,以下是其现代汉语译文: 这青毡帐是用千万只羊的绒毛聚合制成,又用众多的皮绳来张设固定。它的骨架如同盘绕的柳枝般刚健,颜色就像塞外的蓝天那样鲜亮。这是北方少数民族创制的样式,随着他们的迁徙才流传到南方。强劲的大风也吹不动它,它在雨中反而更加坚固。 它顶部高耸在中央,四周没有棱角,呈圆形的模样。旁边设有宽敞的门,里面空间紧凑,温暖宜人。它被安置在远离关山的地方,刚刚在庭院前搭建好。在明月夜中,它的影子显得格外孤单;在寒冷的年岁里,它的价值无比珍贵。 人们在里面铺上柔软暖和的毡毯,还摆放好各种管弦乐器。它最适合放置在霜后的地面,尤其与下雪的天气相称。可以把它侧着放置,作为低低的歌座;也能将它平铺开来,当作小小的舞筵。闲暇时,人们常常掀开帘子进入帐内;喝醉后,就裹着袍子在里面入眠。 把铁制的灯架移到身后,将带着火种的银囊悬挂起来。帐内的灯火在清晨还微微闪烁,隔夜的香烟也还暗暗留存。有了这青毡帐,就不用靠近兽炭取暖,狐皮大衣也可以丢弃一旁。砚台因为帐内温暖,能融化冻住的墨;水瓶也因帐内暖和,仿佛有了春天泉水的温度。 那些用蕙草装饰的帐子只是空有招引隐士的名声,简陋的茅庵也不过是徒然供人坐禅。贫僧看到定会感叹羡慕,寒士见了肯定会流连忘返。在这青毡帐里可以接待宾客,还能传给后世的儿孙。就连王家人所夸耀的旧物,也比不上这青毡帐啊。
关于作者
唐代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