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诗一首

高文会隋季,提劒徇天意。 扶持万代人,步骤三皇地。 圣云继之神,神仍用文治。 德泽酌生灵,沈酣薰骨髓。 旄头骑箕尾,风尘蓟门起。 胡兵杀汉兵,尸满咸阳市。 宣皇走豪杰,谈笑开中否。 蟠联两河间,烬萌终不弭。 号为精兵处,齐蔡燕赵魏。 合环千里疆,争为一家事。 逆子嫁虏孙,西隣聘东里。 急热同手足,唱和如宫征。 法制自作为,礼文争僭拟。 压阶螭鬬角,画屋龙交尾。 署纸日替名,分财赏称赐。 刳隍𣤮万寻,缭垣叠千雉。 誓将付孱孙,血绝然方已。 九庙仗神灵,四海为输委。 如何七十年,汗赩含羞耻。 韩彭不再生,英卫皆为鬼。 凶门爪牙辈,穰穰如儿戏。 累圣但日吁,阃外将谁寄。 屯田数十万,隄防常慴惴。 急征赴军须,厚赋资凶器。 因隳画一法,且逐随时利。 流品极蒙尨,网罗渐离弛。 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 邈矣远太平,萧然尽烦费。 至于贞元末,风流恣绮靡。 艰极泰循来,元和圣天子。 元和圣天子,英明汤武上。 茅茨覆宫殿,封章绽帷帐。 伍旅拔雄儿,梦卜庸真相。 勃云走轰霆,河南一平荡。 继于长庆初,燕赵终舁襁。 携妻负子来,北阙争顿颡。 故老抚儿孙,尔生今有望。 茹鲠喉尚隘,负重力未壮。 坐幄无奇兵,吞舟漏疎网。 骨添蓟垣沙,血涨滹沱浪。 秖云徒有征,安能问无状。 一日五诸侯,奔亡如鸟往。 取之难梯天,失之易反掌。 苍然太行路,翦翦还榛莽。 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 请数系虏事,谁其为我听。 荡荡乾坤大,曈曈日月明。 叱起文武业,可以豁洪溟。 安得封域内,长有扈苗征。 七十里百里,彼亦何尝争。 往往念所至,得醉愁苏醒。 韬舌辱壮心,叫阍无助声。 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

译文:

在隋朝末年,有那具有卓越才识的人,他提剑而起,顺应上天的旨意。他拯救了后世万代的百姓,其功绩堪比三皇,引领着时代迈向盛世。 圣明的君主继承了先辈的神明智慧,仍然运用文治来治理天下。他的恩泽如甘霖般滋润着万物生灵,百姓沉浸在这德泽之中,连骨髓都被熏陶。 然而,时局突变,就像旄头星靠近箕尾星预示着不祥一样,蓟门一带战火纷起。胡人的军队与唐朝的军队相互厮杀,咸阳城尸横遍野。 宣宗皇帝招揽豪杰,谈笑间试图扭转这艰难的局势。但两河地区藩镇割据,他们相互勾结,叛乱的火种始终无法熄灭。 这些号称精兵聚集的地方,像齐、蔡、燕、赵、魏等地,他们环绕着千里疆土,把割据之事当作自家的事业。叛逆之徒互相勾结,把女儿嫁给敌方的子孙,西边的和东边的相互联姻。他们亲密得如同手足,唱和呼应就像音乐里的宫音和征音那样和谐。 他们自行制定法规制度,在礼仪上竞相僭越模仿朝廷。宫殿台阶上雕刻的螭龙仿佛在争斗角力,画栋雕梁的房屋上龙纹相互交缠。他们随意签署文书,更改名字,分发财物还美其名曰赏赐。他们挖掘深沟有万寻之深,修筑城墙高达千雉。还发誓要把这割据的局面传给懦弱的子孙,直到血脉断绝才肯罢休。 皇室宗庙依靠着神灵的庇佑,四海的百姓为朝廷输送物资。可为何七十年过去了,朝廷却满面羞愧,毫无威严。像韩信、彭越那样的名将不再出现,英国公、卫国公等英雄都已作古。那些守卫军事要地的将领们,行事却像儿戏一般。 历代的君主只能整日叹息,边疆的军事重任又能托付给谁呢?朝廷在边疆屯田数十万,防守时却常常惶恐不安。紧急征兵来满足军事需求,加重赋税来购置武器。因此破坏了统一的法规,只追逐眼前的利益。官员的品行良莠不齐,朝廷的法网也渐渐松弛。夷狄的势力日益扩张,百姓的生活愈发困苦。 距离太平盛世是那么遥远,朝廷的耗费却如此繁多。到了贞元末年,社会风气变得奢靡浮华。艰难到了极点,好运就会来临,元和年间出现了圣明的天子。 元和圣天子,他的英明超过了商汤和周武王。他生活简朴,用茅草覆盖宫殿,认真批阅大臣们的奏章。他从军队中选拔出英勇的将领,像周文王梦得姜尚那样任用贤能的宰相。他的威势如雷霆般迅猛,很快就平定了河南的叛乱。 接着到了长庆初年,燕赵地区的藩镇也纷纷归降,他们携妻带子前来,在皇宫前磕头请罪。老人们抚摸着儿孙,说你们如今有了希望。 但此时国家仍然存在问题,就像喉咙里有骨头还没咽下,力气还不够强大。朝廷的将领们在营帐中没有奇谋妙计,法网疏漏让一些罪恶之徒逃脱。将士们的尸骨增添了蓟城城墙下的沙堆,鲜血让滹沱河的浪涛都为之上涨。只是说有征伐之举,却不能真正惩治那些叛逆者。 有一天五诸侯同时叛乱,逃亡得像鸟一样迅速。收复失地难如登天,失去却易如反掌。那苍茫的太行路上,又重新长满了杂乱的草木。 我这关西的卑贱男子,发誓要把敌人的肉做成羹。我想列举征讨叛虏的事情,可谁会听我诉说呢? 乾坤是如此广阔,日月是如此明亮。只要振奋起文武官员的功业,就可以澄清这混乱的局面。怎么能让国家的疆域内,长期有像扈国、有苗那样的叛乱呢?那些方圆七十里、百里的小地方,他们又何必去争夺呢? 我常常想到这些,喝醉了酒才能暂时忘却忧愁。沉默不言辱没了我的壮志豪情,向朝廷呼喊也得不到回应。我姑且写下这首感怀诗,像贾谊一样抒发我的感慨,哪怕只能把它烧掉。
关于作者
唐代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