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墓

国乱时危道不行,忠贤谏死胜谋生。 一沈冤骨千年后,垅水虽平恨未平。

译文:

在国家陷入混乱、时局危急的艰难时刻,正义之道难以推行。像比干这样的忠贤之臣,选择冒死进谏,即便最终丢掉性命,也远胜过苟且偷生。 比干含冤而死,他的尸骨已经在地下深埋千年。如今墓旁的垄沟里水流平静,可他心中的怨恨,即便历经千年,到现在也未曾平息啊。
关于作者
唐代汪遵

(全唐诗云:一作王遵)(约公元八七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宣州泾县人(唐诗纪事作宣城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初为小吏。家贫,借人书,昼夜苦读。工为绝诗。与许棠同乡。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擢进士第。后五年,棠始亦及第。遵诗有集《唐才子传》传世。他的诗绝大部分是怀古诗,有的是对历史上卓越人物的歌颂;有的是借历史人物的遭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有的是歌颂历史上的兴亡故事来警告当时的统治者;有的直接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这些诗都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寄托了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