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丙戌年,淮右民多饥。 就中颍之汭,转徙何累累。 夫妇相顾亡,弃却抱中儿。 兄弟各自散,出门如大痴。 一金易芦卜,一缣换凫茈。 荒村墓鸟树,空屋野花篱。 儿童啮草根,倚桑空羸羸。 斑白死路傍,枕土皆离离。 方知圣人教,于民良在斯。 厉能去人爱,荒能夺人慈。 如何司牧者,有术皆在兹。 粤吾何为人,数亩清溪湄。 一写落第文,一家欢复嬉。 朝食有麦𫗴,晨起有布衣。 一身既饱暖,一家无怨咨。 家虽有畎亩,手不秉镃基。 岁虽有札瘥,庖不废晨炊。 何道以致是,我有明公知。 食之以侯食,衣之以侯衣。 归时恤金帛,使我奉庭闱。 抚己媿颍民,奚不进德为。 因兹感知己,尽日空涕洟。
三羞诗三首
译文:
在天子丙戌年的时候,淮右地区的百姓大多陷入饥荒。尤其在颍水的弯曲处,百姓流离失所,迁徙的队伍连绵不断。
夫妻相互对望,充满绝望,只能狠心丢弃怀中嗷嗷待哺的幼儿。兄弟们各自离散,走出家门时如同痴呆了一般,失魂落魄。
市场上物价飞涨,一枚铜钱只能换得一个萝卜,一匹细绢才能换到一些荸荠。荒村之中,墓地上的树木栖息着不祥的鸟儿,空荡荡的房屋旁,只有野花围绕着篱笆。
孩子们饿得只能啃食草根,倚靠在桑树上,瘦骨嶙峋。头发花白的老人死在路旁,横七竖八地枕着泥土。
这时我才明白圣人的教诲,对于百姓来说是多么重要。灾荒和苦难能让人失去爱心,夺走人的慈爱。那些地方的官员们,治理百姓的方法难道不应该体现在这些方面吗?
而我,作为一个人,在清澈的溪水岸边拥有几亩薄田。我写一篇落第的文章,一家人依旧能欢欢喜喜。早晨能吃到麦粥,起床有粗布衣服可穿。我一个人吃饱穿暖,全家也没有怨言。
家里虽然有田地,但我却不用亲自拿着农具去耕种。虽然年景也有疫病灾害,但厨房里每天早晨依旧能升起炊烟。我为什么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呢?我心里明白,是有贤明的人关照我。
我吃着如同诸侯一样的食物,穿着如同诸侯一样的衣服。回家时还能得到赏赐的金帛,让我能够奉养双亲。
想到这里,我对比颍水受灾的百姓,心中满是愧疚。我为什么不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呢?因为这件事,我感念知己的恩情,一整天都泪流满面。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