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真观刘真师院十韵

帘下严君卜,窗间少室峰。 摄生门已尽,混迹世犹逢。 山薮师王烈,簪缨友戴颙。 鱼跳介象鲙,饭吐葛玄蜂。 紫饱垂新椹,黄轻堕小松。 尘埃金谷路,楼阁上阳钟。 野耗鸢肩寄,仙书鸟爪封。 支床龟纵老,取箭鹤何慵。 别久曾牵念,闲来肯压重。 尚余青竹在,试为剪成龙。

译文:

### 前两句描绘环境 在那低垂的帘子下面,有道行高深的刘真师如同严君平一般为人占卜;透过窗户,能够清晰地望见少室山的秀丽山峰。这里将刘真师比作严君平,凸显其占卜的能力;少室峰的引入,增添了道观的清幽意境。 ### 三、四句阐述生活态度 刘真师对于养生之道已然钻研到极致,达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境界。他本想隐匿于尘世之中,不被世俗所扰,然而却依旧被世人知晓并相遇。这体现出刘真师虽有出世之心,但却难以真正摆脱世俗的牵绊。 ### 五、六句介绍交友情况 在山林之中,刘真师就像王烈那样超凡脱俗,有着隐士的风范;在世俗的簪缨之族里,他又与戴颙这样的贤达之士结为好友。这表明刘真师无论是在山林野趣还是在世俗社交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交际圈子。 ### 七、八句讲述奇事 这里发生过像介象那样神奇的事情,鱼能够自己跳进盘中成为美味的鲙鱼;也有类似葛玄吐蜂的奇事,仿佛充满了神秘的仙术氛围。这些神奇的故事为道观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 九、十句描绘自然景象 紫色饱满的桑椹从枝头垂落下来,鲜嫩可爱;黄色的小松针轻盈地飘落,仿佛是大自然在轻轻挥洒着生机。这两句通过对桑椹和小松针的描写,展现了道观周边自然环境的宁静与美好。 ### 十一、十二句对比尘世与道观 一边是金谷园那充满尘埃、繁华却又喧嚣的世俗之路,象征着尘世的纷扰与浮华;另一边是上阳宫楼阁传来的钟声,代表着道观的清幽与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道观远离尘世的特点。 ### 十三、十四句运用典故 刘真师如同将肩膀寄于鸢鸟之身的野耗,有着超凡脱俗的气质;他的仙书就像鸟爪封印一样神秘莫测。支床的乌龟即便年老,依然有着独特的韵味;取箭的仙鹤又怎会慵懒呢?这几句用典丰富,进一步展现了刘真师的神秘和不凡。 ### 十五、十六句表达情感 分别已久,我一直对刘真师牵肠挂肚;闲暇之时,我又怎会觉得前往拜访他是一种负担呢?表达了诗人对刘真师的深厚情谊和思念之情。 ### 最后两句用典结尾 听说道观里还有青青的竹子,我真想试着将它剪下来,变成像葛洪故事里那样能腾空而起的龙。这里再次运用典故,既表达了对刘真师道观的向往,也增添了一种奇幻的色彩。
关于作者
唐代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