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评事送海禅和归山

衲外元无象,言寻那路寻。 问禅将底说,传印得何心。 未了群山浅,难休一室深。 伏魔宁是兽,巢顶亦非禽。 观色风驱雾,听声雪洒林。 凡归是归处,不必指高岑。

译文:

这位海禅和和尚,除了身上的僧袍之外,似乎就再没有别的外在表征了,若要说去寻访他,又该沿着哪条路去找呢? 若要向他询问禅理,该用什么样的话语来表达呢?他传承佛法的衣钵,又怀有怎样的禅心呢? 对于世间的诸多道理尚未彻悟时,会觉得群山也不过如此,显得浅显;而一旦进入对禅理的深入探寻,就像身处幽深的一室之中,难以停止对它的钻研。 降伏心魔又哪里是像降伏野兽那样简单呢?在山顶筑巢栖息的也并非仅仅是普通的飞禽。 他观察色相,就如同清风驱散迷雾一般透彻;聆听声音,就好似雪花洒落在树林里,宁静而悠远。 其实,凡是能让人心灵有所归依的地方,就是真正的归处,不一定非要指向那高耸入云的山峰。
关于作者
唐代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