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山怀古

落拓书剑晚,清秋鹰正笼。 涂山间来上,敬爱如登龙。 览古觉神王,翛然天地空。 东南更何有,一醉先王风。 惟昔放勋世,阴晦彻成洪。 皇图化鱼鳖,天道漂无踪。 帝乃命舟檝,掇芳儒素中。 高陈九州力,百道驱归东。 旧物复光明,洪炉再埏镕。 经门不私子,足知天下公。 亮曰那并生,唐虞禅华虫。 兹山朝万国,一赋寰海同。 十载有区宇,秋豪皆帝功。 垂衣不骄德,子桀如何聋。 握发闻礼贤,葺茅见卑宫。 凡夫色难事,神圣安能恭。 道隐三千年,遗芳播笙镛。 当时执圭处,佳气仍童童。 海屿俨清庙,天人盛祇供。 玄恩及花木,丹谶名崆峒。 异代草泽臣,何由树勋庸。 尧阶未曾识,谁信平生忠。 恨不当际会,预为执鞭僮。 劳歌下山去,怀德心无穷。

译文:

我一生落魄,到了晚年依旧仗剑携书,在这清秋时节,苍鹰都被关在笼子里。 我来到涂山,怀着敬爱之心攀登此山,如同去拜见尊贵之人。 浏览古迹,我仿佛感受到了先王的神圣威严,心境超脱,只觉天地都变得空阔。 东南方向还有什么能与之相比呢?我沉醉在先王的遗风之中。 遥想当年帝尧的时代,阴暗的天气持续,最终引发了大洪水。 国家陷入危难,江山社稷仿佛都要化为鱼鳖的世界,天道的迹象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于是帝尧命令制造船只,从儒生中选拔贤才。 大禹充分调动九州的力量,开辟众多河道,将洪水向东疏导。 曾经被毁坏的一切重新恢复光明,就像洪炉重新熔炼万物。 大禹路过家门也不私自去看望儿子,由此可知他心中装着天下的公平。 可以说世间难有与他并立之人,唐尧、虞舜禅让的传统在他身上闪耀光芒。 涂山这座山曾接受万国朝拜,一篇颂赋能让天下人都产生共鸣。 经过十年的努力,天下安定,每一处细微的改变都是帝王的功绩。 帝尧垂衣而治,不居功自傲,可他的儿子丹朱却如此昏庸。 周公为了礼贤下士,常常握着头发停下来接待贤才;大禹住的是简陋的茅屋。 凡夫俗子连脸色好看一点都难以做到,神圣之人又怎会骄纵呢? 先王之道隐匿了三千年,但他们的遗芳至今仍在乐声中传颂。 当年诸侯们手持玉圭朝拜的地方,如今依旧充满祥瑞之气。 海边的岛屿上庄严地立着清庙,人们虔诚地供奉着天地神灵。 先王的恩泽惠及花木,美好的预言让崆峒山也闻名遐迩。 我这样出身草泽的异代臣子,又怎能建立功勋呢? 我从未见过尧帝的朝堂,又有谁会相信我一生的忠诚呢? 只恨自己没有生在那个时代,不能成为为先王执鞭驾车的僮仆。 我唱着忧伤的歌下山而去,心中对先王的恩德思念无穷。
关于作者
唐代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