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邢端公济春日苏台有呈袁州李使君兼书幷寄辛阳王三侍御

大贤当佐世,尧时难退身。 如何丹霄侣,却在沧江滨。 柳色变又徧,莺声闻亦频。 赖逢宜春守,共赏南湖春。 营道知止足,饰躬无缁磷。 家将诗流近,迹与禅僧亲。 放旷临海门,翺翔望云津。 虽高空王说,不久山中人。

译文:

贤能之人本应当辅佐世间,就像在尧帝的时代,很难抽身隐退。 为什么那些本应在朝廷高官显位(丹霄侣,比喻在朝廷居高位的人)的好友,如今却流落在这江边。 柳树的颜色一次次地变换,黄莺的啼鸣声也频繁地传入耳中。 幸好遇到了宜春的李使君,能和他一同欣赏南湖的春光。 李使君懂得在仕途上适可而止,注重自身品德修养,不受世俗污染。 他的家庭与诗人们交往密切,日常行迹又和禅僧亲近。 他生活旷达不羁,常常来到海边,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眺望那云海浩渺之处。 虽然他现在好像超脱于尘世,领悟了佛法(空王说,指佛法),但他不会长久地做隐居山中的人。
关于作者
唐代皎然

僧皎然(730-799),俗姓谢,字清昼,湖州(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皎然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