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波乐 七十二

不见念佛声,满街闻哭响。 生时同毡被,死则嫌尸妨。 臭秽不中停,火急须埋葬。 早死无差科,不愁怕里长。 行人展脚卧,永绝呼征防。 生促死路长,久住何益当。

译文:

在这街巷之中,没怎么听见人们念诵佛经的声音,反而是满大街都充斥着悲痛的哭声。 人们活着的时候,彼此还能同盖一条毡被,关系看似融洽。可一旦有人死去,旁人就开始嫌弃尸体碍事。 尸体散发着腐臭的气味,人们一刻也不想让它停留,火急火燎地就要将其埋葬。 大家觉得早点死了也好,这样就不用再缴纳各种苛捐杂税,也不用害怕里长上门催逼。 死去的人就像那随意伸展腿脚躺着的行人,永远也不会再被征召去服兵役、守边防。 人生是如此短暂,而死亡后的世界仿佛漫漫长路。既然活着有这么多烦恼,长久地留在世上又有什么益处呢。
关于作者
唐代王梵志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编诗一卷,计一百十一首。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去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文帝时,家有林擒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德祖见之,乃剖(撤)其皮,遂见一孩儿抱胎而出。德祖收养之,至七岁,能语,问曰:「谁人育我?复何姓名?」德祖具以实语之。(二字作告)因名曰:「林木而生曰梵天。」后改曰梵志,[曰]:「王家育我,(我家长育)可姓王也。」梵志乃作诗示(讽)人,甚有义志(旨),盖菩萨示化也。(《太平广记》八二,参以《永乐大典》六八三八[王]字韵引《桂苑业谈·史遗》。)○《云谿友议》下《蜀僧喻》云:「或有愚士昧学之流,欲其开悟,别吟以王梵志诗。梵志者,生于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志为名。其言虽鄙,其理归真,所谓归真悟道,徇俗乖真也。」○王维《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诗二首》,注云:「梵志体。」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