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偈 六

八十随形好,相有三十二。 四谛及三乘,同一无生智。 名为一合相,非是人同类。 凡夫共佛同,一体无有异。 若论心与境,悬隔不相似。 凡夫惟妄想,攀缘徧天地。 常怀三毒心,损他将自利。 佛心常慈悲,善恶无有二。 蠢动诸众生,心同一子地。 六识空无生,六尘将布施。 意根成妙觉,七识平等智。

译文:

人的身体即便拥有如佛陀般八十种随形好、三十二种殊胜的相好之相;佛教所讲的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以及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法门,其实都指向同一无生的智慧。 这被称作一合相,它并非与凡俗之人属于同一类别。普通凡夫和佛其实本质上是一体的,并没有什么差异。 但要是说到心和所处的境界,那两者之间就有着巨大的差距,完全不一样。凡夫心中只有各种虚妄的想法,他们的攀缘之心遍布天地之间。 他们心中常常怀着贪、嗔、痴这三毒之心,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他人。而佛的心永远充满慈悲,对善和恶没有分别对待。 对于世间所有蠢动的众生,佛都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孩子一样平等对待。 人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本质上是空无而生的,应该将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用来布施。 当意根能够成就妙觉时,第七识(末那识)就能转化为平等性智。
关于作者
唐代庞蕴

庞蕴,字道玄,衡州衡阳县人。贞元初,谒石头迁有省,迁问曰:“子以缁耶?素耶?”蕴曰:“愿从所慕。”遂不剃染,世号庞居士。诗七首。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