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之法,佛祖密付。 汝今得之,宜善保护。 银盌盛雪,明月藏鹭。 类之不齐,混则知处。 意不在言,来机亦赴。 动成窠臼,差落顾伫。 背触俱非,如大火聚。 但形文彩,即属染污。 夜半正明,天晓不露。 为物作则,用拔诸苦。 虽非有为,不是无语。 如临宝镜,形形相覩。 汝不是渠,渠正是汝。 如世婴儿,五相完具。 不去不来,不起不住。 婆婆和和,有句无句。 终不得物,语未正故。 重离六爻,偏正回互。 叠而为三,变尽成五。 如荎草味,如金刚杵。 正中妙挟,敲唱双举。 通宗通途,挟带挟路。 错然则吉,不可犯忤。 天真而妙,不属迷悟。 因缘时节,寂然昭著。 细入无间,大绝方所。 毫忽之差,不应律吕。 今有顿渐,缘立宗趣。 宗趣分矣,即是规矩。 宗通趣极,真常流注。 外寂中谣,系驹伏鼠。 先圣悲之,为法檀度。 随其颠倒,以缁为素。 颠倒想灭,肯心自许。 要合古辙,请观前古。 佛道垂成,十劫观树。 如虎之缺,如马之馵。 以有下劣,宝几珍御。 以有惊异,黧奴白牯。 羿以巧力,射中百步。 箭锋相值,巧力何预? 木人方歌,石女起舞。 非情识到,宁容思虑? 臣奉于君,子顺于父。 不顺不孝,不奉不辅。 潜行密用,如愚如鲁。 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宝镜三昧歌
译文:
这首《宝镜三昧歌》是禅宗的偈语,充满了深刻的禅理和独特的象征表达,其含义较为晦涩,以下是大致的现代汉语翻译:
这样的佛法,是佛祖秘密传授的。你如今得到了它,应当好好地加以保护。
就像银碗中盛着白雪,明月藏在白鹭之中。看似同类却又不整齐划一,当混同在一起时却能知道它们的所在。
心意并不完全在言语之中,但对于前来的机缘也能一一应对。一旦行动陷入固定模式,就会产生偏差而迟疑不决。
无论是违背还是触碰都不对,就如同置身于大火聚集之处。只要表现出外在的文饰光彩,就属于被污染了。
在夜半时分,正是光明正盛,到了天亮却又不显露痕迹。
要为众生树立法则,用来拔除各种苦难。虽然并非是刻意有为的作为,但也不是沉默无语。
就好像面对宝镜,各种形象相互映照。你不是它,但它正是你。
就如同世间的婴儿,五官四肢完备。既没有去也没有来,既不兴起也不停住。
和和美美,有言语又似无言语。最终不能执着于外物,因为言语还没有表达出真正的道理。
《易经》中重离卦有六爻,有偏有正相互回环交错。重叠成三爻,变化后又能形成五爻。
就像荎草的味道,又像金刚杵一样坚实。在正中巧妙地挟持,敲击和唱诵同时并举。
既通达宗义又通达修行的途径,既挟持正位又兼顾偏位。偶尔出错反而可能是吉祥的,但不可冒犯抵触。
天然纯真而奇妙,不属于迷惑或觉悟的范畴。因缘和时节到了,自然会寂静而又昭然显著。
细微能进入没有间隙之处,广大能超越方位所在。毫厘的差错,都不符合音律的准则。
如今有顿悟和渐悟,根据不同的情况确立了不同的宗旨和趋向。宗旨和趋向有了分别,这就是规矩。
当宗旨通达、趋向达到极致,真正的恒常之道就会自然流注。外表寂静而内心喧闹,就像被系住的小马和伏地的老鼠。
先圣对此感到悲悯,为了佛法而布施度化。随着众生的颠倒妄想,把黑色当作白色。
当颠倒的想法消除,内心自然会认可。
要契合古人的辙迹,请观察古代的圣人们。佛道即将修成之时,要历经十劫去观菩提树。
就像老虎缺了牙齿,就像马被绊住了蹄子。因为有下劣的存在,才会珍视宝几和珍器。因为有让人惊异的情况,才会有黑奴和白牛的说法。
后羿凭借巧妙的力量,能射中百步之外的目标。但当两支箭锋相对时,巧妙的力量又有什么用呢?
木人开始唱歌,石女翩翩起舞。这不是凭借情识能够达到的,哪里容得下思虑呢?
臣子要侍奉君主,儿子要顺从父亲。不顺从就不是孝顺,不侍奉就不是辅佐。
暗中修行、巧妙运用,看起来就像愚笨鲁钝的人。只要能够相续不断,就是主中主。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