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江亭送行客,肠断木兰舟。 水高风快,满木烟树织成愁。 咿轧数声柔橹,拍塞一怀离恨,指顾隔汀洲。 独立苍茫外,欲去强迟留。 海山长,云水阔,思难收。 小亭深院歌笑,不忍记同游。 唯有当时明月,千里有情还共,后会尚悠悠。 此恨无重数,和泪付东流。

译文:

在江边的亭子中,我为远行的朋友送行,看着那木兰舟渐渐远去,我的内心悲痛欲绝。江水涨得很高,风也刮得很急,岸边满是烟雾笼罩的树木,这些仿佛织就了一张愁网将我紧紧困住。 船桨咿咿呀呀地划动着,那几声轻柔的声响,却把我满心的离恨都给填满了。转眼间,友人乘坐的船就已到了汀洲的另一边。我独自站在这苍茫的天地之外,本想离去,却又强忍着留了下来。 大海和高山绵延无尽,云和水广阔无边,我的思绪就像脱缰的野马,难以收回来。曾经在小亭深院中的欢歌笑语,我现在都不忍心去回忆,害怕回忆起来会更伤心。 只有当时的那轮明月,跨越千里还能与我们共同拥有,可下一次的相聚却还遥遥无期。这离别的愁恨多得数也数不清,我只能把它和着泪水,一起付与这滔滔东流的江水。
关于作者
宋代赵师侠

赵师侠(生卒年不详)一名师使,字介之,号坦庵,太祖子燕王赵德昭七世孙,居于新淦(今江西新干)。淳熙二年(1175)进士。十五年为江华郡丞。饶宗颐《词籍考》卷四:“其跋孟元老《梦华录》云:”余侍先大父,亲承謦咳,校之此录,多有合者,今甲子一周,故老沦没,因镌木以广之。淳熙丁未(1187)十月,浚仪赵师侠介之书于坦庵。‘似师侠生于建炎元年(1127)以前。集中有重明节词,则当光宗以九月四日为重明节之世。所署最后年干为乙巳,则宁宗庆元三年(1197)也。有《坦庵长短句》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