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欲觅存心法,当自尽心求。 此心尽处,豁地知性与天侔。 行尽武陵溪路,忽见桃源洞口,渔子舍渔舟。 输与逃秦侣,绝境几春秋。 举全体,既尽得,要敛收。 勿忘勿助之际,玄牝一丝头。 君看天高地下,中有鸢飞鱼跃,妙用正周流。 可与知者道,莫语俗人休。

译文:

想要寻觅保存本心的方法,应当从尽心尽力去探求开始。当把这颗心的功用发挥到极致,便能豁然开朗,明白人的本性和天理是相等同的。 就好像沿着武陵的溪水一路前行,忽然看到了桃源的洞口,那渔人便舍弃了他的渔船。自己比起那些逃避秦朝乱世的人可差远了,人家在那与世隔绝的地方不知度过了多少春秋。 当完全体悟到本心和天理之后,还要能够收敛收束。在既不忘记培养本性,也不过分助长它的这个微妙状态中,蕴藏着最玄妙的关键。 你看那天空高远,大地辽阔,中间有鹰在飞翔,鱼在跳跃,自然万物的奇妙作用正无处不在地运行着。这些道理只能和那些有悟性、能理解的人去说,可不要跟那些不懂的俗人讲啊。
关于作者
宋代汪莘

汪莘(1155~1227)南宋诗人。字叔耕,号柳塘,休宁(今属安徽)人,布衣。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友善。作品有《方壶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壶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