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州・价重如齐纨鲁缟,名高似蜀锦吴绫。惜花人故把杨花并。缠联月户,

缭绕云屏。 昏迷客路,散漫邮亭。 最关情眼底飘零,不由人掌上奇擎。 飞晓日又不曾牵惹游丝,随暮雨又不曾沾粘落英,趁东风又不曾化作浮萍。 几回,自省。 过青春谁与怜薄命,空落得旧名姓。 人都道十二瑶台夜不扃,逃下的飞琼。

译文:

这篇散曲的大致翻译如下: 这杨花的身价如同齐地的细绢、鲁地的白缟那样贵重,名气就像蜀地的锦缎、吴地的绫罗一样高。那些惜花之人故意将它与真正的花相提并论。它在月光照拂的门户间缠绕牵连,在如云般的屏风旁缭绕不散。它让客途中的行人迷失方向,在驿站中肆意飘散。 最让人动情的是它在眼前飘零的模样,让人忍不住想要捧在掌心。它在清晨的阳光下飞舞,却不曾牵惹游丝;在傍晚的雨中飘落,也不曾沾粘凋零的花瓣;趁着东风飘荡,也不曾化作浮萍。 我好几次自我反省,青春已经过去,又有谁会怜惜它那薄命的身世呢?它只能徒然留下旧日的声名。人们都说那十二座瑶台夜间从不关闭,这杨花就像是从瑶台逃下凡间的仙女飞琼啊。
关于作者
元代汤舜民

汤舜民,元末明初戏曲作家,号菊庄,字、生卒年、生平事迹均不详,象山(今属浙江)人。补本县吏,非其志也。后落魄江湖间。好滑稽,与贾仲明交久而不衰。文皇帝在燕邸时,宠遇甚厚,永乐间恩赍常及。所作乐府、套数、小令极多,语皆工巧,江湖盛传之。所撰杂剧2种:《瑞仙亭》、《娇红记》,惜已佚。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曲格势,喻如“锦屏春风”。

纳兰青云